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长蛇灸

概  述

操作方法

主治病证

注意事项

  艾灸法
  铺灸法  

长蛇灸

【临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主穴:脊柱(大椎~长强)。
   
    配穴:分为二组。(1)曲池、阳溪、养老、八邪;(2)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飞扬。
   
    治法一:取主穴大椎~腰俞督脉段,按操作方法治疗,每次铺灸2~3壮艾炷。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擦干。灸后可起水泡,至第3日用龙胆紫药水,覆1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治法二:取穴以督脉段的经穴为主。每次取三穴:除大椎及腰俞不变外,中间多取命门;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中的一个穴轮流施灸。灸法为: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呈长条状,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不使漫流。然后以黄豆大艾炷分别放在大椎、腰俞、命门(或上述其他穴位)穴上以细香燃之;共灸4~5壮,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肤起水泡者,以消毒三棱针引流,并涂以绿药膏少许,覆以消毒纱布。
   
    另配合针刺局部患处穴位即配穴,上肢取第一组配穴,下肢取第二组配穴。针刺手法均以捻转泻法为主。隔日一次,与灸交替施治。每日 1 次 ,2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
   
    治法三:取吴茱萸、生草乌、生川乌适量,将其碾粉过筛,与蒜泥1:3混合后,第1日将大椎至长强穴部位常规消毒,再沿督脉线铺上宽2cm,厚1cm的药蒜泥,用艾条自上而下顺灸之,每穴灸2一3min,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第二日出现水泡,将其引流后,揩干,病情较轻者到此即可。病情较重者第二日继续用原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从大杼至白环俞双侧均铺上药蒜泥如前法灸之。与灸的同时用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加入强的松龙0.5ml进行阿是穴注射,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疗效:共治125例。其中用“治法一”治疗65例,近期治愈12例,显效21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6.2%。治疗后血沉下降49例占75.40%;血红蛋白升高37例占56.9%,两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类风湿因子转阴13例,占阳性的28.3%。疗效与病情、年龄、病程的关系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用“治法二”即铺灸配合针灸治疗60人,其总有效率为 88.34%;优于单纯针刺组(有效率为 64.86%)。治疗后血沉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 P< 0.01)。类风湿因子治疗前阳性44人(73.3%),治疗后37人(61.7%),C-反应蛋白治疗前阳性50人(83.3%),治疗后23人(38.3%)。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