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1.外科感染性疾病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用熏灸器在病灶部位,用艾烟熏灸,每次每一穴区熏灸30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528例,为疖肿、多发性毛囊炎、甲沟炎、指(趾)骨髓炎、急性乳腺炎、褥疮、手足创伤感染等疾病,效果明显(局部炎症消失,创面愈合)481例,不明显者47例。总有效率为91.1%。抑菌试验表明,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只是抑菌时间不同。
2.指(趾)头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已化脓者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点剌放脓,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每试验结果,局部涂以极敏感药物:嵌甲者剪去部分指(趾)甲;肉芽增生者点剌破坏肉芽组织。经以上分别处理后进行艾熏并予包扎,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本组包括手指感染131例、足趾感染169例;病灶已化脓者106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03例,乙型链球菌感染3例。其中3例乙型链球菌感染者加用全身抗炎治疗始获痊愈外,余297例全部获愈。抑菌试验证明,艾熏20~50min后,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先后取到抑制。
3.手指骨髓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取好穴区后,将20g艾绒放入熏灸器中,其出烟口对准患处,熏灸器距离患指1~2寸,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熏灸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54例,病程1月~10年,病灶脓液培养均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20~60次后全部痊愈。实验结果提示:艾熏灸20min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熏30min后可抑制绿脓杆菌。
4.皮肤外伤性感染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患者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患部。先用0.9%生理盐水局部清洗,去除表层痂皮及脓性分泌物。然后将艾条切成小段置于手持艾烟熏灸器中(状如带烟囱的小炉)燃烧,并将熏灸器置于创面的稍下方,使之烟囱口对准患处(距离皮肤约3~5 cm左右)熏灸 30min,其烟气上熏可使创面形成一层薄黄色油膜,周围皮肤红润、温热。灸毕,外以消毒敷料包扎。每日熏灸1~2次,连续灸治不间断,直至痊愈。
疗效:共治86例,全部获愈。治疗日数最短1~2日,最长15日。
5.鸡眼
取穴:阿是穴(患处)
治法:治疗前先用2.5%的温盐水浸泡患足,软化鸡眼局部,后用锋利小刀清除硬结及周围角化皮肤,以不出血为限。然后取艾叶50g,老棕树皮200g,松香30g,放小缸内混匀,用火点燃,将患处放在缸口上熏烤,注意调距离,以能耐受而宜,直到患处潮润出汗为止,每晚1次。
疗效:共治112例,结果,熏灸5~7次痊愈29例,8~10次痊愈者50例,11~13次痊愈33例。总痊愈率为100%,观察1年均无复发。
6.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疼痛点)。
治法:艾条点燃,置于足跟底疼痛点下方,让艾灸燃烟熏过疼痛点。开始可距皮肤近些,以能耐受热为度,并且让皮肤被熏黄。时间45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46例,结果:痊愈(疼痛消失,行走无痛,恢复正常生活)22例;有效(疼痛较治疗前减轻,行走有轻度疼痛者)24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次数最短8次,最长20次。10年后随访其中20例,无1例复发。
7.带状疱疹
取穴:主穴:阿是穴(病灶区)。
配穴:大椎、三阴交、曲池、委中、曲泽、尺泽。
治法:消毒患部,刺破水泡放水。将3~4节1寸多长清艾条,置放于炉式熏灸器中。点燃,艾烟即由熏灸器长长颈口集中喷出,对着疱疹面熏灸20~30min(面积大可酌情增加时间)。距离以皮肤不灼烫为度,灸至患处皮肤红润。同时配合针刺双侧大椎、三阴交、曲池穴。若疱疹发于腰背部,加刺委中穴,或点刺放血;疱疹发于头面部,加刺曲泽、尺泽,或点刺放血。每日施灸1次。发病初起,发热,灼痛剧烈,灸针并施。待热退痛减则停针,单用灸疗。每日 1 次,不计疗程。
疗效:
8.手足指(趾)感染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局部清洁或排脓,无脓者在红肿疼痛处点剌出血,嵌甲者剪除嵌在肉内的趾甲。将艾绒60g放入熏灸器内点燃,以烟对准患处灸20~30min,用消毒纱包扎。每日1次,不计疗程,治愈为止。
疗效:共治94例患者,包括甲沟炎、甲沟炎伴肉芽增生、脓性指头炎、外伤性甲下瘀血、嵌拇甲伴肉芽增生等。结果痊愈8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
9.褥疮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皮肤红肿未溃者,仅需清艾条局部艾熏即可。已溃化脓者,先取分泌物作脓液培养及药敏,再予以0.9%生理盐水清洗患处,除净腐烂组织及脓液后将艾条对准患处熏灸,根据不同致病菌而决定其熏灸时间,一般为30~60min。经艾熏后之疮面复盖有一层烟状物不需擦去,此为保护疮面有杀菌作用。1日2次,熏灸后敷上消毒纱布。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42例。表皮红肿未溃之14例均于1~3日内治愈;已溃化脓为金葡菌感染之26例亦治愈;治疗日数为1~2周;属乙链菌及绿脓杆菌感染之2例。因经艾熏一周后见效慢而辅以全身抗炎及外用三黄液而治愈。总治愈率为96%。
10.颈部毛囊炎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灶区)。
配穴:风池、曲池、委中。
治法:主穴艾灸。以熏器对准患部,熏灸15~30min。配穴针刺。每穴留针15min,行间歇手法,用泻法,捻转提插3次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45例。结果:痊愈41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11.寻常疣
取穴:阿是穴(疣体)。
治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每个疣体进行烟熏,要求局部温度在45℃左右,每次熏20min,烟熏时局部要有热感,不能有灼痛感,以免烫伤皮肤。灸至皮肤轻度发红。每日1次,以2周为疗程 ,无效者停用。
疗效:共治34例。结果痊愈(疣体完全脱落,未留任何痕迹)31例,无效(未脱落)3例。总有效率为91.2%。治疗过程中,一般在5~7日,出现皮损局部潮红,有痒或轻度疼痛感为疣体脱落前的症状。治愈时间最短者7日,最长者14日,平均治愈时间9.8日。随访未见复发。
12.化脓性中耳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治疗前用消毒棉签清除外耳道脓液,然后用3%双氧水拭洗。以不见脓液为止,再以消毒棉签拭净。用一硬纸卷成一圆锥体型纸筒,锥尖留一比火柴头大的空隙,锥体能容纳燃着的艾条着火端。治疗时使患者患耳朝下,左手持纸筒,尖端插入外耳道。右手持燃着的艾条送入纸筒(注意易燃着纸筒)以使艾烟进人耳道,热量以患者能忍受为佳。约15~30min。每日1次,不计疗程。整个过程也可由患者自行掌握。平时,一经发现耳道流脓或痒痛即可在家庭中灸疗,不限次数。
疗效:60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程1周~2年,单耳50例,双耳2例,耳膜穿孔8例。结果痊愈5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达100%。治疗时间为l~2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