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1.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取穴:肾俞、脾俞、命门。
治法:上穴均取,双侧同用。用温补肾阳的中药粉铺在穴位上,厚1cm,以直径4cm之艾炷,在药粉上施灸,每穴3~5壮,患者觉灼热难忍时易炷,以局部出现潮红为度。每周3次,4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7例。结果:基本控制3例(其中,特发性黏液性水肿2例,放射性核素碘化疗后1例),好转2例(均为垂体功能低下所致),无效2例(特发性黏液性水肿,甲状腺术后各1例)。总有效率71.4%。
2.脾虚证
取穴: 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取黄芪、党参、丹参各15g,当归、白术、白芍、枳壳、生姜末各10g,升麻、柴胡各6g、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10g;大便溏加焦六曲10g;妇科病加肉桂3g。上药(除生姜外)焙干,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10g左右填满脐孔,铺平呈圆形,直径约2~3cm,用胶布覆盖固定;以1.5cm长艾条段置于其上,行隔药末灸3壮(为避免烧焦胶布,可在艾段与胶布之间放1圆形金属盖),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次,灸后敷药不去掉。隔3日换药1次,1月为1疗程。
疗效:共治36例,结果全部有效。临床痊愈28,有效8例。
3.腱鞘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在患侧压痛最显著处撒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研末)少许,再放上生姜片(如1分硬币厚,中间用针刺6、7个小孔),姜片上置艾炷点燃,连灸3~5壮。以局部出现深红晕而不起泡为宜。配合针刺,拇指腱鞘炎取合谷或鱼际,针尖剌向患处;桡骨茎突腱鞘炎取阳溪、列缺或局部痛点。灸法每日1 次,针法可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35例患者,结果:痊愈33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
4.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太溪。
治法:
灸药制备:麝香1g,樟脑10g,血竭、儿茶、川乌各3g,共研为末。备用。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上穴同取,其中压痛点用隔药末灸法。先取适量药末铺于穴区,将药物艾条剪成1.5cm长置于药末上点燃,灸至以患者能忍受,局部出现红晕为度。太溪穴则用小米粒大之艾炷直接灸3壮,灸毕贴淡膏药。隔药末灸,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共治50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94%。
5.急性软组织损伤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和压痛点)。
治法:每次取2~4穴。在取穴部位,按摩轻度充血或梅花针轻叩剌至充血;然后取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0.5g置穴位上,胶布固定;用艾条雀啄灸法灸穴区2~3min,,每日 1 次。2~3日换胶布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41例。痊愈22例,有效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