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4首观察人数在15例以上的专方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内服药和灌肠药各有特点,现归纳如下表:
内服药用药情况表
|
应用频度(例)
|
报道文献(篇)
|
药 物
|
401~800
|
11~18
|
党参、白术、黄芪、黄连、甘草、干姜、地榆、乌梅。
|
5~10
|
白芍、薏苡仁、白头翁、白芨、苦参、大黄、败酱草。
|
101~400
|
5~10
|
木香、茯苓、陈皮、山药、赤石脂、黄柏、当归、罂粟、儿茶、延胡、仙鹤草、诃子、赤芍、三七、石榴皮、肉桂。
|
<5
|
丹参、秦皮、补骨脂、血竭、五倍子、白扁豆、白芷、石膏、琥珀、葛根、槐花、红花。
|
≤100
|
2~5
|
吴茱萸、银花、刘寄奴、砂仁、菟丝子、女贞子、半夏、五倍子、莲肉、厚朴、苍术、乌贼骨。
|
灌肠药用药情况表
|
应用频度(例)
|
报道文献(篇)
|
药 物
|
≥350
|
≥7
|
黄柏、黄连、白头翁、锡类散、云南白药。
|
5~6
|
地榆、白芍、大黄、槐花、生石膏。
|
101~349
|
3~5
|
赤芍、白芨、青黛、明矾、丹参、马齿苋、白头翁、儿茶、败酱草、蒲公英、仙鹤草。
|
30~100
|
≤3
|
栀子、马勃、鸡子黄、阿胶、甘草、鱼腥草、土大黄、山豆根、五倍子、川楝子、香附、当归、冰片、薏苡仁、草河车、防风。
|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内服药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和收敛止泻药较为常用。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早期所习用的清热利湿,苦寒燥湿药物,疗效往往并不甚满意,而采用升阳益胃、温中健脾之法,可明显提高有效率。据统计,诸药之中,以益气健脾之药,如党参、白术、黄芪应用频次最高,出现于15~17篇报道中,擒计700~800例之多,支持了病因发病学中本病免疫水平低下一说。另外,活血化瘀药在本病中的应用也是一个新的趋势。已发现方药中加用丹皮、三七、大黄等活血化瘀、理气行滞之品,能促进组织修复,增强消炎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