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可综合归纳如下:
寒湿含心 常年野外工作或久居严寒潮湿之地,以及汗出当风,或因失治误治,导致卫气虚弱,无力驱除邪毒等,致寒湿阴毒,侵犯肺卫,卫阳被遏,日久,更易伤及阳气,阳气日衰,邪毒渐进而羁踞于心,祸及心阳,心阳不振则难以推动气血运行,故作迟脉之证。
心肾阳虚 素体虚弱,粟赋不足,或高龄年迈,或大病久病之后,导致心肾阳气虚损而致病。肾阳又称“真阳”,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真火旺则脉动而速,真火微则脉动迟缓。又肾与心一气相通,统属少阴,水火相济以共同维持心体功能,元阳式微,阴寒自生,肾心互济匮乏,以致君火发动无权,病窦乃成。
脾虚湿阻 脾阳素虚,或因过食肥腻甘厚之品,或暴饮暴食,忍饥挨饿,或劳力过度,脾胃招损,气机失降失调,中焦壅塞,脾阳失健,运化水湿无权,以致津血水湿积聚化成痰浊,侵入脉道,阻遏阳气,上蒙胸阳,以致心体难启而发本病。
瘀血内阻 瘀血常为气虚、气滞或外伤之病理产物,瘀血一旦形成,阻于脉中,又为致病因素。瘀血沉粘于血脉之中,壅塞脉道,致气血流行失畅或堵塞,加之阳虚寒凝,更使瘀积加重脉道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