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急性发热 |
发热是指自觉全身发热或体温超过正常标准,又称身热。发热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二类,急症发热多指外感发热,具有起病急、热度高的特点。发热证名出于《素问.热论》诸篇。针灸治疗则首见于《素问.剌热篇》。从秦汉的《素问》、《灵枢》、《伤寒论》,晋唐的《脉经》、《针灸甲... |
|
昏迷 |
昏迷指由热、痰、湿、瘀血、疫毒阻闭清窍,扰乱神明而出现的神志不清或人事不省的证候,系临床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多种急性疾病均可出现此证。证名首见《症因脉治》。但早在《内经》中即有“暴露不知人”的记载。针灸治疗归属于本证的“不省人事”、“不识人”等症状,较早的记... |
|
厥证 |
厥证泛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者,逆也……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类经·厥逆》)。
针灸治疗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缪刺论》还提到尸厥的治疗。而《灵枢·寒热病》则进一步指出:... |
|
痉病 |
痉病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痉的病名,首见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灵枢·热病》中即记载用针灸治疗本证:“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提出“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 |
|
中风 |
中风亦称卒中,系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喎语蹇、半身不遂的病症。针灸治疗本证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大风在身”,宜用针“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阴阳平复”。晋唐时期,针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灸法。至宋金时期,由于对中风机理认识的... |
|
中暑 |
中暑,此指夏季炎热,感于暑邪而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热烦躁等症状的一种急性病证。中暑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金匮要略》中称中蝎。
有关针灸治疗的记载,较早见于《千金翼方》:“治热喝,灸两乳头七壮”。宋《医心方》记录了脐... |
|
衄血 |
衄血指鼻、齿龈、耳、舌及皮肤等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症。其常见的急症为鼻衄,所以仅选此加以讨论。 ... |
|
咳血 |
咳血指肺络损伤、其血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夹血,或纯系鲜血。 ... |
|
呕血 |
呕血指血从口中吐出。此血来之于胃,呕血之量可多可少,少则数口,多则盈盆盈碗。 ... |
|
尿血 |
尿血又称溺血,系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多无疼痛。 ... |
|
共有 38条记录, 4页,显示 1-- 10 1 2 3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