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毛泽东同志对中医工作的相关指示,1955-1956年,上海市政府和卫生局相继成立上海市卫生局...... |
|
|
1956年7月,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正式成立,首任馆长顾渭川,聘馆员46人。业务上,设立医史...... |
|
|
第一阶段(1956~1972年)第二阶段(1981~2000年)第三阶段(2001~2006年) |
|
|
|
 |
|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十一五”发展规划(摘要)
(2006年9月)
|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精神,科学构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文献情报研究及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文献馆在上海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和“科教兴中医”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特编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
一、背景和形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上海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提升、体制机制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十一五”是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并且有所作为。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全国唯一的省市级中医药文献与情报一体化研究机构,迄今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我馆主要承担四项职能:即中医药文献情报研究与服务、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与研究、承担中医药行政部门下达的相关工作、联络中医药界名流与专家学者的桥梁工作。多年来,我馆四项职能的发挥,以其独特的功能、明显的优势逐步确立了在上海中医药界的地位,得到了政府、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药行业的认可和欢迎,在贯彻落实中医政策,服务于管理模式、科技创新、中医特色、名医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馆要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有所突破,快速发展。从“科教兴中医”的全局出发,以建设中医“名馆”为目标,促进我馆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学术的发展,推动我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医文献情报研究的时代发展观;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科学研究观;坚持厚载“文化底蕴”的名馆建设观。以“充分发挥文献馆的特色与优势,整体提高中医文献情报研究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社会经济进步的能力”为发展主线。
在贯彻落实中医政策、服务于名医传承、中医临床、社区卫生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为人民健康保健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奋斗目标
根据国家“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构思,我馆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上海市中医“名馆”的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将我馆建成“优势明显的文献情报一体化的研究体系;教育模式创新的师承教育体系;特色浓厚的临床专科医疗;凸现品牌效应的一流窗口形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科研队伍;凝聚中医名家的桥梁纽带;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及数字化的服务手段”等八项目标的上海市中医“名馆”。通过“名馆”建设,全面提升我馆文献研究与情报服务、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研究、政府职能延伸的管理与服务、联络中医药界名流与专家学者的桥梁之四项职能的内涵和质量,更好的服务于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一个重点,两大目标,三个坚持,六项任务的“名馆”战略工程。
一个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即:发挥文献情报的应用性研究优势;突出名医传承中内涵与方法的创新特色。
两大目标:一个研究基地,一个服务平台。即:逐步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药文献、情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基地;逐步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献杂志、专科医疗、社区中医养生保健的服务平台。
三个坚持:坚持科教兴馆,人才强馆的发展战略;坚持深化改革,机制创新的管理模式;坚持继承创新,发挥优势特色的工作目标。
六项任务:文献应用性研究、情报数字化研究、名医传承研究、信息交流服务窗口、特色专科专病基地、中医药人才建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