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根据毛泽东同志对中医工作的相关指示,1955-1956年,上海市政府和卫生局相继成立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上海中医学院。同时,为了团结名老中医,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和作用,吸收一批著名中医从事中医文献理论和民间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于1956年7月成立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
历史沿革
1956年 7月,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正式成立,首任馆长顾渭川,聘馆员46人。业务上,设立医史、医经、方药、验方、外科、学术经验交流、学术继承7个业务组。1960年,中医处副处长张赞臣任专职副馆长,并成立党支部,由张禹勋同志任书记兼副馆长。上海中医学院和各医院的多名中青年医师进馆担任助理馆员,协助整理馆员的学术经验。1972年,受文革影响,文献研究馆被撤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78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78)56号文件]。为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于1981年重新恢复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制,重建后第一任馆长是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聘陈苏生、沈小芳、余子贞等18名老中医为馆员。1985年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王翘楚兼任馆长,于1987年重新成立党支部,王敬同任支部书记兼副馆长,并先后成立老中医经验和民间医药研究、中医古籍文献研究、中医情报研究、中医科研编辑和中医政策与管理研究等业务科室。1990年,市卫生局批准成立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王翘楚馆长兼任所长。1991年起,受市卫生局委托在我馆成立上海市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承担全国及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1994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分中心。2001年后,随着我市三医联动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我馆在继续加强原有业务同时,逐步向突显“办事”职能转变,努力在医、教、研各方面为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服务。2004年5月,经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社团管理局批准成立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我馆承办各项具体任务。
上海市卫生局不断加强对中医文献馆的领导,1991年起先后调派励正康、张仁、虞坚尔、方松春等担任馆长,周家珩、蒋琴芳等担任党支部书记。
业务发展
第一阶段(1956~1972年):初创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团结我市名老中医,发挥老中医专长,整理中医药文献,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十余年间,在市卫生局领导下,开展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民间医药的搜集发掘、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的编写和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等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办内部学术刊物《引玉》,出版《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丛刊》,包括《哮喘专辑》、《消渴专辑》、《中风专辑》、《疟疾专辑》、《黄疸专辑》和《验方选编》、《临证心得集》等一批有影响的中医书籍。同时,为传承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办中医门诊部。
第二阶段(1981~2000年):成长阶段
80年代我馆承担着团结全市老中医,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和培养在职中青年医师的任务。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突出问题,自1980年12月至1989年4月,连续开办5届上海市中医研究班,培养了150余名基层中医骨干。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的9期全国性中医医政管理、科研管理、中医医院及民族医院院长培训班,2期华东地区骨伤科进修班,受训人员350余人。成立陈苏生、董廷瑶等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小组,恢复老中医门诊部。文献研究初现成效,承担卫生部古籍整理办公室下达的《医林绳墨》、《神灸经论》等5种中医古籍的校勘工作,编写并出版《幼科刍言》、《难病辨治》、《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恽铁樵遗著选》、《仲景方在急难病中的应用》等专著,点校《章太炎医论集》,开展《明清中医珍善孤本古籍调查》、《姜春华临床学术经验整理》等课题研究,创办《杏苑中医文献杂志》、《上海中医药情报》等。
90年代,积极探索中医文献、科技信息和老中医经验研究三位一体的科研模式,承担《中医引文数据库》、《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数据库》等多项部、局级科研项目。同时,承担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交办的教育管理任务。中医门诊部继续发挥馆员和名老中医学术特长,开展疑难病的专科专病诊治。《中医文献杂志》公开发行,出版《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编写出版《中医科研管理学》、《中国药酒大全》、《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等30余部专著。
第三阶段(2001~2006年):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馆在继续加强中医文献、科技信息、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同时,功能定位进一步向科研、教育、医疗与管理服务拓展,形成中医文献研究、科技信息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管理与服务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2004年成立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2005年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相继完成《上海市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上海市中医医疗资源调查及运行系统》、《上海市百年百名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等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中国民间奇特灸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姜春华、陈苏生、董廷瑶、蔡小荪、张云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