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穴: 常用穴:耳尖、面颊、额、颞、外鼻,阿是穴区(皮损区)。
备用穴:内分泌、肝、肾、脾、肺、缘中、内生殖器、耳中、皮质下。
操 作: 先作按摩,分二法。一为面部按摩从头额部开始,沿鼻柱、眼周、面颊、口角、下颌、耳后均匀向上向外依次按摩,要求力度均匀。在面部按摩同时,皮损区做重点按摩,并在面部常用美容穴处进行点按。一般按下列顺序按摩:廉泉承浆→人中→地仓→大迎→颊车→迎香→巨四白→攒竹→鱼腰→丝竹空→睛明承泣→瞳子→太阳→印堂→百会→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等。通过摩、揉、推、搓、按、叩、弹等方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消积散瘀、宣畅气血、调和血脉的目的。二为耳部按摩:首先按摩耳尖,继之沿耳轮、耳舟、对耳轮顺下至耳垂,然后顺上按摩耳甲腔、耳轮脚、耳甲艇、对耳轮下脚、三角窝、对耳轮上脚,最后回到耳尖。时间约为1min,至整个耳郭赤红发热为度。按摩前注意观察耳郭表面的病理反应特征,两耳交替。
刺血:先按揉耳尖区使之充血,常规消毒耳尖部位之皮肤,左手固定耳尖区放血部位,右手持消毒针具稳住针身,对准耳尖区迅速刺入深约1~3mm,然后以双手拇、食指轻挤四周,每次放血10~15滴,每周1~2次。 继按摩常用穴第一组穴区,常规消毒皮肤,左手固定相应部位穴区,右手持消毒针具轻点刺, 点刺时,在相应穴位上呈梅花状点刺,点刺部位以刺破表皮为度,渗出如针尖大的小血点为宜。每周1~2次。
针刺:常规消毒,用0.5寸~1寸毫针直接刺在皮损区或包围皮损区针刺,应根据皮损区的范围大小选用。一般是在正中直刺一针(皮下),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皮内)。局部针刺施术的特点是浅刺。留针30min。
耳穴贴压:患者端坐,选准穴位,耳郭常规消毒,用0.6cm×0.6cm的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固定于耳穴上,贴压时,将3粒或4粒王不留行籽呈梅花状排列粘贴在一块0.8×0.8cm胶布的中心,每周贴换1~2次。治疗期间,每天按压耳穴3~4次,按压至耳郭感发热或有烧灼感为止。
上述方法,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效 果: 疗效标准:斑片全部消退者为痊愈;斑片消退70%以上或斑色明显转浅为显效;斑片消退不足70%或仅斑色转浅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者为无效。
共治疗360例,结果:痊愈104例,显效134例,好转10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6.1%。
远期疗效随访:1年后对痊愈的69例随访其中保持疗效51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有效率94.2%。说明该法治疗黄褐斑远期疗效较为满意。
注意事项: (1)本法是一种将按摩和多种刺法融为一体的综合疗法,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症情,早期或症情重者,可四法合用,一般可结合其中二或三法。
(2)本法的梅花状点刺出血和梅花状耳穴贴压法与前述的方法有所不同,读者需加以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