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市居民总死亡人数中有51.11%是死在家中或赴 医院途中。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这一组数据,在死亡的人群中,心、脑血管 疾病是首要原因。市卫生局表示,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本市居民目前急救知识掌握得不够。
数字:62767:32080
首次对本市死亡情况作统计
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对本市的居民死亡情况作了一份详细的统计。据统计显示,去年,我市居民总死亡人数为62767人,其中有32080人是死在家中或赴 医院途中的,占总死亡人数的51.11%,也就是说占了一半。其中,在家死亡的占49.47%,赴 医院途中为1.64%。
记者了解到,这是本市第一次对居民的死亡情况进行的一次详细汇总。长期以来很多市民都以为,死亡一定是在医院的占绝大部分,是因为医院抢救不了,或患者病情严重而造成的。但此次的统计数据却发现,一半人都不是死在医院里的,为此,市卫生局才决定将此统计结果向市民发布,以引起市民对急救知识的重视。
数字:51.11%
一半死亡人群中,心脑血管病占大部分
在这些统计数据中,市卫生局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死于家中和赴医院途中的51.11%患者中,其中心、脑血管病以及损伤、中毒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比例高于医院内死亡的比例。同时城区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首位死因是 心脏病,而郊县的首位死因是脑血管病,是城区的3倍。
此外,市卫生局从年龄、 疾病类型、地域三方面对居民死于家中和医院途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年龄方面讲,年龄愈大,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比例愈高,65岁以上老年组的比例占了死亡总数的52.53%。其次,从 疾病类型方面讲,心、脑血管病以及损伤、中毒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比例高于医院内死亡的比例。最后,从地域方面讲,在郊县总死亡人数中,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构成比高达76.61%,而城区仅为38.31%。郊县在家中或途中的死亡水平明显高于城区,是城区的2.29倍。此外,无论在城区还是郊县,在家或途中死亡者中丧偶者的比例较高,均在30%以上。
数字:4582次
本市居民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够
记者同时从北京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上周,北京急救中心共派出急救车辆4582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91次。除了外伤外,就是脑血管病为598例,位居第二位;第三位是心血管病562例。
市急救中心的李坚韧对记者表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在本市,心、脑血管疾病是致人死亡的一大杀手。同时针对这些患者一半都是死在医院外的事实,反映了本市居民对急救知识,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第一时间急救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词1:脑卒中
这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和中风。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多在中年以上发病,在世界上死亡率很高,仅次于心肌梗塞和癌症,居第三位,具有“三高一多”特点,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合并症多。
发病特点:脑卒中以在家中发病占多数。常在用力、激动或一般性活动中急性发病,也有的病人早晨醒来手脚即不能动或不能说话。最早表现常常是突感头痛,伴呕吐、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不醒,有的病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流口水、喝水呛咳、说话不清楚等。还有一些病人可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急救误区:在家中如遇到脑卒中病人发病,一般都会采用这些抢救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正确。
误区一:惊慌失措——缺乏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一遇到紧急情况,或惊叫,或悲哭,茫然不知所措。
误区二:野蛮搬运——有的病人家属为“抓紧”时间,抱起病人或背扛起病人就往医院跑,殊不知,这样的运送方式往往会加重病情。
误区三:错误应付——只顾及喊人回来帮忙或忙着把病人搬上床,还有的人盲目给病人喂水或饮料。
误区四:舍近求远——脑卒中病人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有的家属只顾到有名气的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正确抢救:
1.应使病人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 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
3.如果病人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悲哭或晃动病人,避免造成病人的 心理压力。
4.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处理。
5.有条件者呼叫救护车来运送病人。若自行运送,在搬运病人时不要将病人扶直坐起,勿抱、拖、背、扛病人。
6.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做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安宫牛黄丸或其他药物。
关键词2:心源性猝死
是指由于各种 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 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
发病特点: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有:胸前有压迫感疼痛、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焦虑恐惧、眩晕、恶心呕吐、大汗、口唇苍白或绀紫、皮肤苍白青紫及意识丧失等。
急救误区:
误区一:遇到突发心脏病患者时,在患者心脏处进行按压。如果仅凭简单的文字介绍,凭感觉模仿动作,不仅意义有限,相反会对患者起到副作用,造成肋骨和胸骨骨折,引发局部血管出血,甚至把肺压破。
误区二:心脏病患者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后,家属立即让患者吸氧。 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心脏突然停跳的患者,吸氧是没有帮助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医生对患者使用除颤器。
误区三:服用阿司匹林对发病中的心脏病患者有急救作用,减少血凝和血栓的形成,因此大部分心脏病患者通过长期服用该药来预防心脏病复发,但阿司匹林没有急救作用,且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正确急救:
1.用拳头有节奏地用力叩击其前胸左乳头内侧(心脏部位),连续叩击2-3次。拳头抬起时离胸部20-30厘米,以掌握叩击的力量。叩击后,心脏受到刺激,有时能恢复自主搏动。
2.若脉搏仍未恢复,则应立即连续做4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再做胸外心脏按压。
3.一人施行心肺复苏时,每做15次心脏按压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
4.心脏按压以每秒钟1次的速度进行,连做15次;人工呼吸的速度为每5秒钟做1次,连做2次。如此交替持续进行。
5.两人合作进行心肺复苏时,同样先连做4次人工呼吸。
6.随后,一人连续做5次心脏按压后停下,另一人做一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持续进行,不要两人同时做。速度同上。
7.做人工呼吸的人,应时时注意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有无搏动或有无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