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矛盾不断的年代,仅仅从昨日两则有关中学生性教育的新闻上来看,广东和广西的中学生们就享受着天壤之别的“待遇”。
据《广州日报》8月22日报道,广东率先举行并在全国引发“复制”热潮的性文化节,今年11月3日-5日将再次在广州与市民见面。昨天,记者从第五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性文化节活动继去年成功走进大学城之后,今年将首度进入中学校园。往年的广州的“性文化节”让不少大人都面红耳赤,如今却要走进中学校园,我们教育者的开放程度令人乍舌。
可同日《南国早报》却报道,7月初,广西宜州市一中出台的《男女同学交往若干规定》,“男女同学(包括学生干部)商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须在教室、走廊等灯光明亮的地方。当教室、走廊等交谈地方无其他人在场时,不能进行一对一交谈……”此规定一出,引来学生议论纷纷。男女生连单独相处都算违法校规,这恐怕比之前那条新闻更让人惊讶。
应该说,两条新闻代表了两个地区在中学生性教育上的极端,尽管他们好像都是在为中学生们好。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教授认为,青少年性生理、 心理成熟较过去提前了1-2年,对中学生开展性教育势在必行,届时“会带一些中学生需要的性科学知识进学校”。而宜州市一中分管校园安全的副校长贺艳萍认为,学校的规定是为了阻止男女学生交往过频过密,提醒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真可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在这些大人们“打架”的性教育观念下,有没有人真的考虑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呢?
学校预防学生早恋并非不可以,可也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单独相处”就定性为早恋确实让人瞠目结舌。学校面积大对学生管理有难度,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发生冲动,这些现象都不可否认。可要知道,他们的生活又不是一直在厕所,大部分都在公共场合,哪会有那么多的门道,如果教室里只留下一男一女自习是不是也要避嫌?
若将广西这所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比作苦涩的“枳”的话,那么“性文化节”进驻中学校园就有点像甜得发酸的“橘”了。尽管主办方称“并不会在校园里开性文化展览”,可中学生都还是小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最基础的青春生理卫生课,而不是什么扯着大旗的“性文化节”。如此大帽子只会让他们避之不急,让双方尴尬。
其实说到底,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切忌一意孤行,而要多蹲下来和他们对话。他们不想要太拘谨,也不会要太开放,只有心平气和、循序渐进地向教给他们有关与异性相处和有关性的知识,才会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否则过于收敛会人心惶惶,过于张扬则成拔苗助长了。(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