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笑星侯耀文、正值壮年的城管队员、广东名律师颜湘蓉、广州某报资深摄影记者、西班牙年仅22岁的“天才球员”……近期以来,接连发生的多起“猝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医学专家发出警告:“随着高血脂、 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的升高,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由心跳骤停引起的猝死事件将越来越多!”专家同时指出,在病人发生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内,如果能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那么他们生还的机会将大大提高。但遗憾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术在广州的普及率不足1%。
根据广州各大 医院急诊科提供的数字,目前在所有被送到 医院抢救的心跳骤停病人中,曾在救护车到达前接受过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比例不到1%。因此,美国猝死患者的生存率为28.7%,而我国则不到1%。据了解,按照市政府的目标,在2010年广州举行亚运会之前,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在广州的普及率要达到5%。但记者经过连日来的采访调查却发现,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服务的员工,急救知识极其匮乏;一些企业出于成本、时间考虑根本不愿对员工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甚至拒绝红十字会提供的免费讲座。
前4分钟为抢救黄金时间
“按照我们临床的经验,大部分猝死病人的死因是 心脏的骤然停跳。”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介绍,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在温度正常的环境中,一个 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在4分钟内得到及时的复苏,才有望生还。这是因为,病人在发生心跳骤停后,大脑缺氧的时间如果超过4分钟的话,脑细胞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即使能保住生命,也很可能给病人留下各种后遗症,甚至成为植物人。
相反,如果心跳骤停发生后的4分钟内,病人能及时接受早期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如胸前叩击、心脏按压等,生存的机会将会显著提高。“我们前不久收治了一名心跳骤停的老太太,从事发现场到医院,足足相隔了半个小时,但就是因为其家人懂得在救护车赶到现场前给她按压心脏,虽然手势并不是十分专业,但老太太还是被抢救过来了。”梁子敬说:“所以,医学界把这个时间称为‘黄金四分钟’。”在此期间及时的抢救措施胜过一切药物!
急救应在医生赶到前
“然而,4分钟实在太短暂了,简直就是稍纵即逝。”广州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宋小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有资料显示,在我国,即使是在急救网络比较健全的大城市,救护车都难以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而有统计表明,在每宗心跳骤停事件中,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倒地、昏厥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救治,平均所需时间为9分钟,“这早已超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因此,为了“和时间赛跑”,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学甚至 幼儿园就开始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的培训,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遇到身边的猝死事件时,能在救护车赶到之前充当临时的救护员。
不仅如此,在国外超市、餐厅等公共场所都设有简易的心脏除颤器,即使不是专业医护员,只要根据简单的操作步骤也能懂得如何使用,并现场救人。
宋小芳说,在我国,人们的急救意识还很薄弱,不仅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缺位,而且急救常识的普及也非常落后。“人们往往把‘急救’当成是医生的事,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旁边的人最多只会打‘120’求救,根本不懂得如何动手救人。”
服务业急救知识匮乏
梁子敬指出,交通、餐饮等服务业的一线员工每天接触大量顾客,本应是急救知识重点培训对象,但是目前广州服务业员工对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令人担心。“有一次急诊科接报,说附近某酒店有一位怀孕的顾客心跳骤停晕倒在地,我们随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只见在场的服务员、经理都束手无策,倒是一名外国人在忙这忙那、大汗淋漓地张罗着为病人做心肺复苏术。”
记者调查的3间餐饮店里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如果遇到心跳骤停的病人,他们会直接打“120”求救,只有连锁个人护理用品店的员工表示知道如何对病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
其中西式快餐店和酒楼的有关负责人都表示他们单位没有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培训的机制。一位酒楼的行政人员甚至对记者说:“做那行就学那行的知识!我们只‘医’客人的胃,治病救命这些直接送到医院就行了!”
免费急救课程受冷落
广州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主任宋小芳告诉记者,广州市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一直以来都以义务或仅收成本费用的形式向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在内的急救知识培训,然而并没有受到所有企业的欢迎。
对此,宋小芳深感无奈。 “某些企业认为成本、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不愿意花钱、停工来接受我们的培训。难以理解的是,连我们为一些亟须急救常识的企业、工厂免费提供上门培训,都会遭遇‘闭门羹’,认为我们会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黎蘅 伍仞 梁臻珍 刘丹 刘进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