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认为疼痛没什么大不了,只要能‘扛过去’就行。其实,疼痛也是一种病,其对人体的威胁远远超过人们的预计。”日前,在天津中美史克工厂开放日活动中,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药学专家孙忠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针对目前大众对疼痛 疾病认知的误区,孙忠实还呼吁:公众应对慢性疼痛予以足够重视,一旦出现症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据有关部门在2005年中国镇痛周活动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亿疼痛病人,但其中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疼痛也是一种可以诊治的 疾病;在 医院门诊的就诊病人中,2/3的病人曾受过疼痛的困扰,然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仅是及时就诊。当然,除患者自身因素外,大多数医生对疼痛医学重视不够,也是导致疼痛病人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关键因素。为此,今年7月16日卫生部下发通知,决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
孙忠实介绍说,慢性疼痛通常是指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持续超过1个月的疼痛,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是某个内脏器官疾病的一个症状,但绝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多数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主症,就是一种疫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孙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对疼痛的认识及控制疼痛的措施不尽如人意,致使广大患者由于疼痛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而饱受煎熬。就此,孙忠实介绍了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在美国,每年因疼痛导致生产时间流失造成的损失达612亿美元。
“一出现疼痛就要在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一旦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就一定要到 医院的疼痛科进行治疗。否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孙忠实还指出,对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美国医师协会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芬必得”)进行治疗,因为此类药物不仅起效迅速,能直接切断致痛根源,而且疗效好、安全性好、可持续止痛12小时。但在服用此类药物时也应注意不要超常规剂量服用,要注意胃肠道的耐受情况。他还指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不易联合使用,因为联合使用不一定会增加疗效,还可能导致副反应增加。
有些人认为,服用止痛药有副作用甚至会上瘾,从而放弃了服用止痛药这一方便的止痛手段。针对这一情况,孙忠实指出,非甾体类抗炎药不是麻醉性的镇痛药物,不会产生药物依赖,只要在推荐剂量范围内,患者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孙忠实最后说,疼痛患者也应该注意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如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以减少慢性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患者还应经常按摩病变部位,以缓解神经压力、消除肿胀、分解粘连,使肌肉得以松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