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发短信,手机功能太多不会用;想用mp3听戏,不知道怎样从电脑上下载;想使用取款机,又因为记不住密码怕“吞卡”……当我们的生活中融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时,不少老年人却在“高科技”面前遭遇尴尬,患上了科技“恐高症”。
现象:高科技产品“玩不转”
省会程斌女士的父亲因患有白内障 疾病,不能看电视。为了排解父亲的寂寞,程斌就给爱听山西梆子的父亲买了一部MP4,并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戏曲。谁想, 老人苦苦学了好久,还是不会用,只能在女儿的帮助下偶尔过上一把戏瘾。无奈,程斌又给父亲买了一部DVD和许多光盘,谁知DVD复杂的功能经常让 老人一头雾水,“本是听戏曲消闲,却成了补科技课”。程斌说,这几件事对父亲打击很大,他总是说自己是“被高科技遗忘的角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程老先生这样对高科技产品“玩不转”的老人不在少数。9月20日上午,在石家庄市槐中路的一家银行里,记者发现到这里办理业务的老人们无一例外都选择到营业大厅排号等候、进行人工办理,一旁的三台ATM自动柜员机,一直无人使用。65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曾用过一次ATM机,由于不熟悉怎样使用,连续几次操作失误后被吞了卡,此后他情愿排队等上几十分钟,也不敢尝试使用柜员机了。
而在省会棉二采访时,一位72岁的崔奶奶告诉记者,她远在云南的儿子为了和自己联系方便,专门给自己买了一台电脑,并配上了摄像头,希望能通过网络和自己进行视频聊天,哪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学会上网聊天,无奈只好把电脑当成了摆设。老人说,现在儿子给她买了一部手机,她也只是接打个电话,别的功能都不会。
据了解,一项针对3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老人不会使用手机发短信,超过五成的老人不会使用电脑上网,七成的老人不会使用街头自动柜员机,将近半数的老人不会使用DVD。
原因:产品设计过于“年轻化”
68岁的李大爷是一位退休的机关干部,现在是老年大学的学生。他向记者分析了老年人患上“恐高症”的原因,一是因为高科技发展迅速,老年人自身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发展;二是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精力衰退,学习机会也少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所衰退;三是高科技产品在设计上存在典型的“年轻化倾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
然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恐高症”,但多数老人仍对新兴科技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商家带来了“银发经济”的巨大商机。前不久,某网站就推出了“银发论坛”,并喊出了“助老上网,沟通无障碍”的口号。此外,一些电脑学校也特别开设了“夕阳红班”,专门教授退休老人电脑操作方法,而一些老年大学也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网络知识培训等。一家电脑厂家甚至推出了一款专为老人设计的、操作极为简便的电脑。
专家:老人需要科技关怀
对于如何解决老年人科技“恐高症”的问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所研究员梁勇认为,人进入老年后, 视力、听力、记忆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跟不上科技发展速度,因此很难迅速掌握一些数码、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要改善这种情况,亲属和生产厂商都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科技关怀,家人在生活中应该耐心地帮助老人学习使用一些科技产品,让老人的生活更加便利;而厂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习惯,科研工作者应该多研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使用说明要通俗简单,操作上多一些“傻瓜操作”;银行、电信、电力等部门有必要为老人开办“提醒服务”项目等。
专家们还提出,除了要求老年人自己加强学习外,社会也要加强引导,如利用老年大学,系统地向老年人教授新知识。有利 健康、心智、学识、内涵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