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日)是我国第十个“ 高血压日”。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 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有 高血压患者1.6亿,24.7%的患者接受治疗,然而在这些患者中血压达到正常范围内仅为6.1%( 高血压控制率),意味着100个 高血压患者中有近94位不能把自己24小时的血压稳定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 疾病的最主要因素。
■高血压的控制率低与多种因素相关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 医院高血压诊治中心主任吴海英教授介绍说,在一天24小时内,人体血压值是不断波动的,具有自然节律。这种波动受生理活动和睡眠的影响。人类的生命现象在一日内有周期性变化的特性,如激素的分泌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血压也是一样。
上午9时左右人的血压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于夜间睡眠血压降到最低点,这种差值可达40mmHg。睡醒时血压上升,起床走动后血压进一步升高,此时最易诱发冠心病猝死。老年人由于压力反射敏感性较低,血压波动就较大。
此外,血压可因吸烟、饮酒、饮咖啡及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引起一时性变化,认识血压的波动,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压晨峰”容易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
在绝大多数血压正常和无并发症的高血压人群中,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两三点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9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峰值。正常白天活动的年轻人,早晨收缩压会升高约20-25mmHg,而老年人由于脉管硬化,24小时内血压变化更加明显,血压在清晨急速升高甚至可达50mmHg。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血压晨峰”引起心血管系统压力升高,会导致靶器官损害,同时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清晨血压高峰与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间相一致。如心肌梗死及猝死、心绞痛发作、卒中等皆与血压的昼夜节律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在早上9点的发生率比晚上9点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峰也在上午9:00到12:00,晨醒3小时内比其他时间段的危险高2.6倍。晚上(18:00至21:00)发生率最低。清晨的卒中发生率约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占60%,心血管 疾病突发达70%~80%。
秋冬季节温度较低,如果遇到寒冷刺激,人体血液循环会加快,促使肾上腺分泌增多使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而老年人喜欢晨练,因此每当寒潮来时,尤其需要关注“血压晨峰”问题。建议老年人在清晨服药前测量血压,并在测量血压前至少休息15分钟。
■高血压患者降压常走入误区
24小时内血压变化越大,则重要器官受到损害的几率就越高,程度也越严重。所以平稳降压,使血压缓慢降低,并且全天24小时将血压稳定控制至关重要。选择真正能持续24小时降压的药物对提高血压控制率,帮助患者获得一个24小时 健康血压,安度“血压晨峰”,降低凌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以下误区致使那些已经接受降压治疗患者的血压也不能达到在24小时内达标。
不接受正规治疗: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中药,或者认为输液可以治疗高血压。输液治疗有时可以使血压降低,但它并不能治疗高血压病。还有部分老年患者血压已经达到150-170/90-100mmHg,还说自己血压正常,认为老年人血压可以比年轻人高,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很有可能耽误自己的病情。
患者治疗依从性低:许多高血压病人在临床上并无症状,而不关注平时的血压情况。一些人在血压控制后擅自停药或减量,也会耽误自己的病情。
药效持续不到24小时:目前临床上有很多推荐一天一次给药的降压药物,但事实上有些药物其实难以达到一天一次就可以持续24小时控制血压。
怎样知道一个药物能否24小时稳定降压呢?关键看该药物的降压谷峰比值。所谓谷峰比值就是下一次给药前的血压下降值(谷值:药效最弱的时候) 和药物疗效最大时的血压下降值(峰值:药效最强的时候) 的比值。比值越高,降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越好。如果比值是百分之一百,意味药效可真正持续24小时。
如果一个降压药物的“谷峰比”不满意时,虽然在药效最强的时候,血压正常,但一旦药效进行性下降,血压马上又明显上升。如果偶尔漏服一次,血压上升会更加明显,过大的血压波动往往会引发靶器官损害等一系列病理反应,加大心血管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时应该严格遵循医嘱,选择能在真正意义上持续24小时降压的药物。
■选择正确药物让24小时血压稳定
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编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以及2007年公布的新版《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都明确指出了在选择高血压药物时,应该优先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药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指出判断降压药物作用是否能够持续24小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如果药物的谷峰比值不能达到此要求,则每天应至少给药两次或更多。而如果谷峰比值接近100%,则有满意的平稳血压控制作用。另外,谷峰比值越接近100%,药物的副作用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