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现代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不少学生由于把握不准尺度而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 健康成长。相关调查表明:许多孩子由于迷恋网络而辍学、离家出走,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屡屡发生,必须引起家长的注意。
一般情况下,孩子沉迷网络都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孩子每天的生活单调枯燥,网络便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有的家长只忙于自己的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孩子就把电脑当作精神靠山。为此,家长需要从多角度切入,让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首先,家长应和孩子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思维连线,多一些心灵沟通,多一些情感对接,以亲情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促使孩子的情感回归,使他们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逐步淡化“网情”。例如,每天搂搂孩子,拉拉他们的手,虽然是短暂的肌肤接触,但许多期待的信息会传递到孩子的心田。抽时间与孩子聊聊天,倾听他们谈学校、谈班级、谈同伴,虽然是三言两语,但温馨的话语会渗入孩子的情感系统。家长应该相信,亲情的力量一定会抵御网络对孩子的诱惑。
其次,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多种业余兴趣和多彩的生活情调。从 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所以专注并对某一方面产生很强的兴趣,是在其情感反映的过程中,有个兴奋灶在起作用。如果想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变,必须建立其他新的兴奋灶,对原有的兴趣进行干扰和迁移。为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教育和引导他们在学习之余踢足球、游泳、与伙伴进行体育锻炼,唱卡拉OK、下棋打扑克、看武侠小说、听音乐、和同学结伴外出,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体验到新的乐趣,旧的情结就会慢慢淡出。
再次,指导孩子把握好上网的“度”。教育他们利用网络的便利丰富知识、扩展视野,但不可沉湎于无边无际的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孩子迷恋网络,要及时地教育和引导,不可推诿放弃。只要家长及时帮助孩子理顺思路、调整状态,他们一定可以按照正常的轨迹学习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