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 > 健康家园 > 健康导航/健康杂坛

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www.PharmNet.com.cn   日期: 2008-01-1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宣传画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卫生部将于2008年1月15日上午10:00在卫生部(西直门外南路1号)五楼新闻发布厅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文字实录】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邓海华: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卫生部在这里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领导和营养学方面的专家介绍最新出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有关的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在发布台就坐的有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葛可佑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杨晓光研究员。在前台就坐的还有著名营养专家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顾景范研究员,著名营养专家青岛大学李珏声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 还有其他营养方面的专家不一一介绍了。另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WHO驻华代表处的代表也参加了我们的发布会,对大家的光临表示欢迎。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下面首先有请孔灵芝副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整理
2008-01-15 09:51:37
 
    孔灵芝:
 
    为给居民提供最根本、最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促进健康,卫生部今日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仍存在着营养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指南》以最新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论述了当前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的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最近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及资料,建议了实践平衡膳食,获取合理营养的行动方案,对广大居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每个题目下各有提要和说明。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胜利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
 
2008-01-15 10:04:40
 
    孔灵芝:
 
    为了帮助一般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在膳食宝塔的使用说明中增加了食物同类互换的品种以及各类食物量化的图片。为方便居民合理调配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每天应摄入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利用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自上而下依次是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奶类和豆类食物,烹调油和食盐。新发布的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但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倾向,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饮酒的问题在《指南》中也有说明。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在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础上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机构的意见而成,与1997年的版本相比,新的《指南》主要特色有以下六点:
 
    一、将饮水、零食及饮料这些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膳食内容引入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使内涵更加丰富全面。
 
    二、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为指导居民天天运动提供了参照标准
 
    三、提出更具体的量化指标。
 
    四、在坚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理念下注重慢性病的预防。
 
    五、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科学诠释居民对膳食认识的误区和难题。
 
    六、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2008-01-15 10:08:39
 
    孔灵芝: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将逐步加快,与膳食营养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将更加突出。在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时期,适时干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膳食又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根据《指南》的条目,并参照膳食宝塔的内容,来安排日常饮食和身体活动是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
 
    谢谢大家!
 
2008-01-15 10:10:44
 
    邓海华:
 
    下面请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CDC的葛可佑研究员介绍有关情况。
 
2008-01-15 10:11:34
 
    葛可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各位参会的同仁们大家早上好。刚才孔局长的发言已经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核心内容做了介绍,我在这里就某些方面做一些补充。
 
    中国营养学会受卫生部的委托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感到任务艰巨而且十分光荣。所以我们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酝酿、讨论这件事情。前后一共由中国营养学会所属的全国专家25名组成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专家委员会。同时又邀请10名技术人员作为修订《指南》的技术后盾开展了系列的工作。
 
    2007年1月正式召开专家委员会,确定修改膳食指南的指导思想、编写方法以及新的《指南》结构框架和时间进度等安排。从此以后,专家委员会和秘书组紧锣密鼓开展了修订工作。经过反复的论证讨论,专家委员会前后召开6次全体委员会及若干小组会,在2007年7月份完成了《指南》的讨论稿,也就是第六次修订稿。这个修订稿之后又征求了相关单位,中国营养学会团体会员以和一些知名企业的代表进行座谈,征求了有关行业协会、学会专家的意见,进行讨论和修改。又在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扩大会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和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在2007年12月完成了这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2008-01-15 10:12:03
 
    葛可佑:
 
    这本《指南》和过去我们使用的1997年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孔局长已经把一些核心内容点出来了,具体来讲这本书显著增加了篇幅和内容。1997年的版本共16000字,新版《指南》24万字,扩大了很多倍。第二方面,《指南》的编写方法,1997年版本的一般居民膳食指南八条只有提要部分,所谓提要部分就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现在这个版本除了提要之外增加了讨论部分,有的还增加了参考资料。讨论部分是针对现在中国居民膳食当中和这个题目有关的一些问题加以科学说明。同时也针对人们日常中所认识到的,对于一些问题认识不清或者误区的地方给以解释,希望当中国居民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在这本书找到答案。
 
    参考资料部分包括两类内容。一类内容是这些资料、数据比较专业,医药卫生专业的人士或者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会进一步研究这些参考资料获得更深入的信息,这些资料能给我们的论点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另一部分参考资料如尚未完全确立的内容,或某一问题有两方面可能性的,这些问题我们也放在参考资料中,以便客观的反映学界的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饮酒问题,根据现在的研究资料,适量饮酒对于心血管健康可能有好处。另外一个研究资料证明,饮酒即便不过量,也可能对某些癌症有不利的影响。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不想表达一个明确的态度,告诉大家要喝酒或者不要喝酒。我们就不把它放在正文中,而把它放在参考里面,这样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假如你更重视心血管也许可以喝一点酒,假如你更怕癌症最好就不要喝酒。所以这样的一本书,我们努力利用现有的科学依据解释我们关心的问题,提供平衡、准确的信息,给消费者留下了自己选择的空间。这样比1997年版本的简单提要有了更多的参考意义。
 
2008-01-15 10:14:31
 
    葛可佑:
 
    在新版《指南》中,关于特定人群的指南和膳食宝塔的内容和一般人群是同样的精神进行处理,因此具有同样的特点,比1997年版的《指南》内容更丰富了。在编辑方面还增加了插图、小画,一方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另外对于某些问题也可以起到更加醒目的提示作用。我们希望这本《指南》能够成为引导居民采取合理膳食,获取均衡营养,保持身体健康的有用资料。因为它不仅考虑到当前既有某些营养不足的存在,也有若干慢性病的发病率在迅速增加的现实,针对双重问题、双重负担来设计的。《指南》如果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肯定需要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今天的发布会已经使我感觉了政府的力量在推动这件事情。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有一些企业代表在座谈会上已经表示出热情,愿意为推广《指南》、宣传《指南》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全力投入,中国营养学会系统集合全国各省市的兄弟学会已经在研究怎么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居民消费者了解《指南》的内容。
 
    《指南》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不变成群众的行动,它还仅仅是一本书。只有在广大群众接受了它,付诸行动之后,才能够促进全民健康体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媒体朋友们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近些年来,群众对营养知识的需要显著增加,各界宣传营养知识的力度加强,所以报刊杂志不断有一些科普内容。但是在宣传科普知识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偏差,一个方面是新鲜消息大家感兴趣宣传,过去没有听过就赶快报道,这种消息往往不是经过科学证实的,或者不是大家公认的,往往是一个单位、一个研究组、一个试验所获得的结果。科学研究上有一个定律,假如一个理论或者一个现象要得到肯定必须是多中心的,独立的进行同类研究得到一致的结果。这种结果在科学上才能相信,我们才能够拿这个指导群众的生活实践。过去常常是一个人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于是因为它新鲜就引起了轰动。经过一段时间更多人研究证实说明它是不正确的,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报道科学信息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
 
2008-01-15 10:19:50
 
    葛可佑:
 
    第二个比较明显的偏差,是把动物试验直接移到人体,很多试验是通过动物做出来的,但是动物试验的结果并不一定适合人体。第一,动物不是人,和人有着不同,有很多的很原则的误差。第二,动物试验的时候用的常常是极端情况,比如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都是跟人的生活不一致的,所以那样的结果直接推导过来是违背科学原则的。另外还有一些宣传是违背基本常识、违背群众实践的,比如说我们喝了那么多牛奶,有人现在说喝牛奶要致癌,全世界的人喝牛奶近千年了,获得的益处是很大的,现在为什么说牛奶致癌了。就是因为宣传者把动物试验的结果直接推导到人的身上,第二,不顾动物试验用的剂量与人有原则的区别,而把它用在了人的身上,于是造成了混乱。
 
    我这里提出一个要求,各位在宣传营养知识的时候,不妨参考《指南》,假如说和《指南》有矛盾,建议研究研究,不要冒然的直接宣传。在我们编写《指南》的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是必须经过科学证实的事情,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事情才能写上。似是而非的东西必须经过讨论。回过头说,是不是《指南》就是真理了呢?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是发展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会认识到以前若干我们不认识的东西,新的证据也许会证明我们这里面有错误,我们就要进行修改,使它更正确,目前我们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把我们认识到的是正确的、是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知识拿出来了,希望它能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8-01-15 10:23:01
 
    邓海华:
 
    下面的时间请媒体提问。
 
2008-01-15 10:26:41
 
    东方卫视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本书中指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推荐食用深色蔬菜。请专家解释一下。第二,最近很多广告指出中国人要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请问专家我们是否需要补充这些呢?
 
2008-01-15 10:27:08
 
    杨晓光:
 
    我们推荐的是成人每天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最好达到一半。为什么强调深色蔬菜,我们通过营养素分析,深色蔬菜比如说红辣椒、菠菜,颜色比较深的绿色的、红色的,或者是紫色的,像紫甘蓝这样的菜,它的维生素,也就是β胡萝卜素含量要比浅色蔬菜高很多,按照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前15位的深色蔬菜和前15位消费量最多的浅色蔬菜相比,它的维生素C含量也明显高一倍,β胡萝卜素,也就是我国居民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是蔬菜,所以我们强调吃蔬菜主要是为了保证维生素、膳食纤维,特别是水溶性纤维,所以最好吃深色蔬菜吃到一半。
 
    关于营养补充剂,《指南》中也有论述,总的来说达到营养有三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平衡膳食,通过膳食选择达到膳食的平衡,达到营养的需求,这是最高境界。但是如果食物不可及或者食物中的营养素不够,有的需要强化,比如说碘,由于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原因,碘的摄入很少,所以我们在食盐里要强化碘,通过强化可以满足碘的需要。另一个途径是膳食补充剂,但是我们的原则是正常人能够通过膳食得到你所需的营养。营养补充剂,第一不是食品,它仅含了它所标注的营养素,食品中除了营养素还有很多健康成份比如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这些都是膳食补充剂不能提供的,膳食补充剂的能量很少,膳食补充剂也不是药,不能代替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不能通过正常膳食满足营养需要的人,比如说生病的病人在刚刚恢复时期,或者孕妇在最后三个月对于铁、对于特殊营养素的需要,这些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膳食补充剂是适当的。
 
2008-01-15 10:27:45
 
    香港财经杂志记者:
 
    请问近十年来国民健康饮食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使得他们的健康受到怎样的影响。能否简单说说饮食的变化和他们现在有什么样严重的疾病。
 
2008-01-15 10:32:27
 
    杨晓光:
 
    根据最近全国居民健康调查的结果和我们的一些研究,我们还是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存在着营养缺乏,在贫困地区一些儿童和老年人存在着营养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是铁缺乏,贫血患病率在全国是比较高的,女性20%左右,男性15%左右。另外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比如说我们的烹调油摄入比较多,这次的膳食指南专门提了一条要减少烹调油。现在的脂肪摄入量,按照城市来讲占我们能量的3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最高不超过30%,像北京这样特殊的地区就更大,在大城市我们的脂肪比已经达到38%。另外随着膳食摄入量的增加,脂肪摄入量的增加,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些和膳食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这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适当的突出,比如说清淡的问题,食不过量、天天运动。都是针对营养调查和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2008-01-15 10:33:05
 
    财经杂志记者:
 
    刚才孔局长提到要注重多中心的对照数据,不知道《中国膳食指南》有没有采用中国的试验数据,比如类似的饮酒问题有没有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在下一个指南的时候可以更新。第二,刚才提到膳食结构的问题,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北方地区虽然经济收入不高,但是他们的肥胖、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我想问一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膳食如何合理搭配。第三,请问孔局长,有关营养条例的相关进展情况。
 
2008-01-15 10:35:19


 
    葛可佑:
 
    我们要向群众宣传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不能一个人说了,我们就这样听了。几年前有一个美国实验室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维生素C培养细胞以后就可以引起细胞的激变。这个消息媒体一翻译就成了维生素有致癌的问题,于是引起了恐慌。这是一家实验室用细胞培养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这和人体的距离十万八千里,在细胞里面不能用在动物里面,在动物里面不能用在人体。另外细胞的量不能翻译成人体的量,不知道怎么转换是合理的,这些都是未定的、不知道的事情。就因为一个细胞试验而使人们产生了恐惧情绪,说吃维生素C可能危险,这显然是荒唐的,造成的损失是不应该有的。我讲的意思是当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让人们注意什么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结论是不是多个知名机构都做了一致结果的判定。广大科学工作者都是追求真理的,但是不排除有标新立异的,有时候这样的结果给人吓一跳,但是不真实。前一段有言论说香蕉有毒,吓的人们不敢吃香蕉了,于是香蕉都烂了,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些事情都是不实说法传播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宣传的时候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考证研究结论的出处。
 
2008-01-15 10:36:36
 
    葛可佑:
 
    《指南》中的定论是通过多方科学资料的研究和支持,所以我们才会肯定的在这里说。只有个别人说的结论或者似是而非或者意见矛盾我们不在《指南》中介绍,避免给消费者造成思想混淆。我们认为现在《指南》中说的都是对的,是可信的。我们不能要求媒体朋友都是营养食品专家能够自己判断哪个消息是可靠的,哪个消息是不可靠的,但是可以翻翻《指南》,如果发现有什么地方相矛盾可以一起讨论,我们希望不要给群众带去片面甚至错误的消息。
 
    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些研究,比如说现在有人写了一些书在市场上是很流行的,食物相克,我们正在收集一些科学依据,我们也想做一些科学实验看看是否可以取得收获,我们有了证据以后我们会向社会传达。有的人是违背了人类的基本生活实践,说土豆烧牛肉都会引起中毒,太荒唐了,而且堂而皇之的写在书上,并在新华书店出售,我们对这样的事情正在关注,也在研究。
 
2008-01-15 10:39:54
 
    孔灵芝:
 
    刚才《财经》杂志的记者谈到有关营养条例立法的进展问题,我们和营养学会的专家一直在积极的推进这项工作。去年卫生部讨论作为立法计划上报给国务院法制办,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出台我不敢预期,因为经常有一些更重要的立法会往前面排,比如说《食品安全法》。另外立法也是宣传、社会共勉、大家达成一致的过程,营养立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个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可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比起其他内容可能重要性不那么强。我们也在促进这个进程,通过宣传使更多人达到共识,也请媒体朋友们帮助我们。现在由于营养问题带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十七大确定了卫生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分目标,强调健康是人体的基础,营养又是健康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和大家一起配合,使更多人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合理膳食,营养健康。
 
2008-01-15 10:42:03
 
    《大河健康报》记者:
 
    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葛可佑研究员提到膳食指南如果不变成人们的行为,它只是一本书。膳食指南的落实与国民知晓率是密切相关的,对97版的《指南》知晓率是否有调查统计,对新版《指南》知晓率如何提高是否有具体计划?第二个问题,陈竺部长多次重申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向预防转变,也就是说,要从管医疗向管健康转变。2007版的《膳食指南》的颁布和落实将在管健康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三个问题,新版《指南》中对运动给予了足够重视,我们是不是还需要一部《中国居民运动指南》。
 
2008-01-15 10:44:23
 
    葛可佑:
 
    关于1997年《膳食指南》知晓率,我们没有全国性的调查,只有局部地区的调查,而局部地区往往都是我们开展了宣传活动前后的对比调查来说明宣传功效的资料,所以并不能代表全民的或者是某一个省市的知晓率,只能是说能够表明经过我们开展宣传工作以后,人们对《膳食指南》的知晓率大大提高了,所以不排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做这方面的工作,也许不是对前一版,而是对于这一版。这一版怎么进行宣传推广,我想还是要政府来做,因为政府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威信是极高的,只要政府说了大家都信,要是商人说了人们不信,学者说了大家半信半疑。所以怎么宣传呢?可能我们得请政府说一说。
 
2008-01-15 10:45:34
 
    孔灵芝:
 
    关于新版《指南》的宣传问题我们已经有相关计划安排。我们准备在今年对各地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培训这本指南。除了我们自己安排的培训之外,我们这个工作还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另外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陈竺部长反复强调,卫生部门和卫生工作人员最重要的责任是以改善健康作为我们的重要目标和职责。膳食指南的推广完全是符合以健康为目的,不是以晚期治疗,而是以预防为主为宗旨。陈竺部长还有一个“健康中国2020”的设想,分析现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现在我们刚刚做完一个前期的服务调查,当然还有很多数据近期也要公布。很多状况已经表明慢性病是引起中国居民死亡的原因,最常见的三个危险因素是:烟、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在膳食指南中我们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这样就把影响我们现在主要健康问题和主要致死因素的两大因素得到体现和加以控制,所以它是符合以健康为宗旨的策略的。
 
2008-01-15 10:46:49
 
    葛可佑:
 
    营养学会已经和一些朋友都做过了交流,去年12月12号请了企业界的一些代表讨论了如何开展膳食指南宣传的问题,很多企业代表对这件事情表示出了极大热情。现在在逐步落实,第一,企业会做一些投入,会印发书籍。第二,组织一些研讨会,向群众宣讲这样一些知识。第三,结合社区医疗宣传活动,以及超市中的食品销售地区向消费者宣传这些知识。可能还有更多形式,正在研究当中,需要逐步的落实。
 
    从全国各个省市营养学会的角度,在去年9月份全国理事会上已经有了共识,大家要齐心协力在全国各地开展膳食指南的推广宣传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是因地制宜的,根据地方的特点进行。总之今后几年中国营养学会以及和我们有联络的各地营养学会都会把《指南》的推广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
 
2008-01-15 10:49:57
 
    杨晓光:
 
    卫生部在去年9月1号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里面强调了健康膳食和体力活动,新的膳食指南的出版对于这个行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个活动是在卫生部推动下要搞一个长期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活动的一个内容。
 
2008-01-15 10:51:52
 
    《文汇报》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本《指南》有一个对于居民饮酒状况的调查,调查指出22.4%的中国居民饮酒率,这和其他国家相比是多还是少?与十年前相比是多还是少?请介绍一下男性女性的饮酒区别?第二,除了一些基层机构要培训推广这本《指南》,还有什么样的方式继续推广《指南》。
 
2008-01-15 10:53:15
 
    杨晓光:
 
    饮酒的情况是2002年全国调查的资料,代表性是不错的,但是我们没有更早的资料做相应对比。酒的消费量是不断增加的,可能饮酒人群和饮酒量是在增加的。我们现在和其他国家很难比,不同国家是不同的,一些伊斯兰国家是很少饮酒的,如果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饮酒量还不是很高。但是我们的特点是喝烈性酒、喝白酒比较多,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喝高度酒的比例要少一些,这是我们国家饮酒的特点。总得来说男性喝酒多,女性喝酒少,现在在大城市中知识女性喝酒比例在上升,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2008-01-15 10:54:57
 
    孔灵芝:
 
    有关培训的问题,营养学会也会通过营养学会系统进行培训,而且这些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一些企业的意向支持。卫生部以08年1号公告的形式向全社会发布了膳食指南的公告,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同期推出。杨晓光教授刚才谈到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我们是希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一点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上也被反复提到了。我们希望健康生活方式应该涵盖生活的很多内容,但是第一阶段的行动是健康121行动,就是“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这个活动是由陈竺部长做领导小组组长,我们有一个办公室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部长批示要将这个活动作为疾病控制系统和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切入点之一进行探索,我们现在也是有计划在全国推动这样的工作。这个工作除了政府的倡导以外,在去年9月1号启动以后,全国已有8省市启动了这样的工作。各个省市的工作很有特点,浙江把它作为卫生强省的重要内容,上海作为建设健康城市的主要工作推动。其他地区也各有特色,江西把面上的推动和社区细致的慢性病防治结合起来,我们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前一段我们也审批了社会各界报的活动,其中有一些连锁的食品企业,连锁大型超市,他们希望利用他们的连锁超市和知名企业联合宣传健康信息,我们也希望把膳食指南的基本要点通过这样的形式宣传开来。同时慢病预防、合理膳食工作和社区工作同时结合。
 
2008-01-15 10:56:40
 
    《中国医药论坛报》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新指南推荐成人每天步行6000步,有什么具体方法可以实现。第二个问题关于反式脂肪酸,据我所知丹麦已在全国禁止反式脂肪脂酸添加到食品中,美国去年一年都在推禁止反式脂肪酸工作,我们国家有没有展开相关的工作?
 
2008-01-15 10:59:15
 
    孔灵芝:
 
    关于怎么测量的问题,还是要谈到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行动中我们强调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我们强调日常生活加出行加运动,我们提的是每天一万步。我们考虑到如果让你真正集中时间锻炼对于很多人是很困难的,我们倡导应该积极的做一些家务活动。为了便于大家的计算,我们有一个千步当量,把很多日常生活折合成千步当量,比如熨衣服十几分钟,拖地板拖几分钟就相当于千步当量,额外再加上出行,如果不够,再额外的运动,这是我们倡导的一个理念,也有一些计算的方法。在开展的省市的活动中,比如说在公园等一些公共场所要有标识给百姓,比如说浙江省就打造了运河文化,在河堤上有一些提示,走多远是几千步。
 
2008-01-15 11:00:21
 
    杨晓光:
 
    关于反式脂肪酸在指南52页有一个描述。总的来讲,我国国家没有反式脂肪酸消费的基础数据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的氢化也就是人造奶油,或者叫酥油,这些油是氢化油,它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比较多。总的消费来讲,我们的脂肪大部分来自于食物中的脂肪和我们的烹调油,而烹调油基本上都是植物油,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很低。但是究竟居民反式脂肪酸的数据是多少还没有。总的来说不像西方吃人造奶油那么多,可能其他国家的立法已经明确说不能超过2%的界线,这方面有待于我们国家更多的数据积累,以便我们做相关的规定。
 
2008-01-15 11:01:54
 
    《健康报》记者:
 
    膳食指南列了大量可食用的东西,我们在媒体宣传中会接到大量读者的来电、来信,我们的信息反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比如有没有专门的电话,或者中国营养学会网,有没有专门的一个途径得到信息反馈,以便丰富将来的修订。第二个问题,关于这本书的版权,如果我们要用其中一部分进行宣传,有没有版权问题?
 
2008-01-15 11:03:14
 
    葛可佑:
 
    关于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回答问题,中国营养学会网站是有一个论坛,也有邮箱。这本书是有版权的,如何用、怎么用,需要个别讨论确定。
 
2008-01-15 11:04:08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宣传以后,按照往常我们对一些指南宣传的惯例,就会有很多医生给我们打电话问从哪里得到这本书?
 
2008-01-15 11:04:37
 
    葛可佑:
 
    这本书新华书店有售。如果你大批购买,可以给中国营养学会打电话,可以打折。
 
2008-01-15 11:05:32
 
    中国新闻社记者:
 
    两个问题。第一,指南中说中国居民每日食品摄入量中猪肉占40%,请问你们在研究中这种百分比有没有发生变化趋势。比如现在猪肉价格高了,更多吃鸡肉、鸭肉了。第二,一些农产品专家在预测中国人未来需求的时候经常引用其他一些地区,比如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来做一些比较,这种比较在你们看来是不是符合逻辑。
 
2008-01-15 11:06:01
 
    葛可佑:
 
    关于食物消费量的调查,我们现在的依据就是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的数据。我们不是研究食物消费的,也不是研究市场动态的。我相信在国家统计局抽象调查组里你可以得到详细资料。拿数字比较,比如平均每人每日膳食中获得的能量、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的比较,应该是很合理的。现在我们肯定膳食里面的矿物质里的钙,维生素里面的维生素B2都会低于台湾、香港,我们的膳食里面,我们消费的奶,平均每人每年20公升,而台湾香港地区平均每人每年都在70公升,这是很显然的结果。因为我们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各个地方差不多都一样的,但是膳食差别很大。所以怎么样改善膳食,从而获得人体所需营养素,这是我们引导人们合理进餐的根本目的。通过比较可以找到我们的不足。
 
2008-01-15 11:07:29
 
    杨晓光:
 
    我补充一下,比较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更主要的,我们的目标是纵向,横向是看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纵向比较要看我们走什么样的途径来改善。比如对于动物性食品的摄入和20年前相比有非常好的改善,但是对于城市来讲已经有多的信号,所以除了横向之外,还要纵向比较。
 
2008-01-15 11:09:24
 
    《生命时报》记者:
 
    我看到在膳食指南宝塔第二层提到大豆和浆果的摄入量,每天有一个推荐量是30-50克,最底层有一个关于杂豆的量,为什么把大豆和杂豆区分开来?
 
2008-01-15 11:10:24
 
    葛可佑:
 
    这是新版指南和旧版指南的区别之一。为什么这次强调大豆呢?大豆和其他杂豆的营养构成有很大的区别。大豆的蛋白质可以达到40%,氨基酸组成是比较平衡合理的,这对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地区改善蛋白质营养是很重要的。最近这些年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大豆里面其它对健康有益成份的研究越来越多,所以大豆对于健康的益处正在逐渐被认识。杂豆和大豆是有区别的,它的蛋白质在百分之十几,它的构成也不像大豆那么合理。而且化学成份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为了充分获得大豆对中国人民的健康效益,这次我们特别把大豆强调出来,把杂豆归到杂粮里面去,大家不要以为只吃豆就行了,吃绿豆、红豆可能起不到那么好的作用,多吃大豆比较有保证。
 
2008-01-15 11:10:58
 
    《光明日报》记者:
 
    在资料里面提到现在高发的慢性病中,糖尿病是排在前三位,但是《指南》中对于糖的摄入没有要求,依据是现在我国居民糖摄入量不高。请问糖摄入量不高的调查数据也是2002年的吗?为什么对于糖尿病这个高发慢性疾病没有考虑,只考虑了青少年的龋齿问题?
 
2008-01-15 11:13:27
 
    杨晓光:
 
    糖尿病不仅仅是糖的问题,它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家认为吃糖会得糖尿病,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简单的问题,主要是和糖水化合物有关系,和遗传、体力劳动也有关系。从膳食结构来讲,我们食糖的摄入量非常少,不像西方吃那么多,我们大部分食品都是在家里做的,顶多上海人愿意吃甜口味,在做菜的时候放一两勺儿糖,我们没有把它做具体的限量。糖和食物中的其他碳水化合物都是一样的,吃糖也不会像吃米饭、馒头那么多,所以这里没有对它做特殊限量。现在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讲,不能用这个指南,这个指南是针对健康成人的,对于糖尿病病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执行他的特殊的指南,这个指南主要是针对健康人制定的一个标准
 
2008-01-15 11:14:21
 
    邓海华: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光临。
 
2008-01-15 11:16:03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打印】 【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健康推荐
·中医专家:夏季养生要围绕...
·高温“苦夏”,医学专家“...
·中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
·医生:减肥过程中新发脂肪...
·专家:乳腺癌筛查不是“一...
·急诊专家提醒:中暑急救,...
·家长注意!孩子睡觉盖太多...
·广东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
开心一笑
·
量血压时常做这6件事?...
·
望梅止渴也能够引发肝脏...
·
女人绝经居然有好处 这3...
·
玩拼图、听音乐!11个习...
·
专家:减重手术效果好 ...
·
重视糖尿病前期, 莫让...
·
肝病新药!吉利德口服FX...
·
营养师的“双11”囤食清...
·
得了肾病综合征竟然是脚...
健康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精神状态测试
 老人心理健康  紧张状况自测
体形
测试
体重:
公斤
身高:
标准
体重
食物
热量
五谷类,豆类 蔬菜类
水果类 肉类 蛋类 水产类
油脂类 奶类 糕点小吃
饮料类 糖类 茵藻类 全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皮肤科
神经及精神难病 儿科 五官科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外科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妇科

鼻咽癌 慢性咽炎 复发性口疮
白血病 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骨质增生症
白癜风 白塞氏病 红斑性狼疮
脑积水 智力低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炎 震颤麻痹 坐骨神经痛
肥胖症 高血压 胃下垂 胃癌
白内障 青光眼 荨麻疹 斑秃
硬皮病 酒渣鼻 银屑病 湿疹
艾滋病 尿崩症 尿石病 遗尿
习惯性流产 乳腺增生病 不孕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中风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白细胞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精液异常症 阳痿  ……更多
  站内支持: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使用帮助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纺织网 - 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农业网 - 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医疗器械网 - 红娘网 - China Medical Device - 糖酒招商网 - 卫浴网 - Toocle.com - ChinaChemNet - 医药招商 - 医药招商网
© 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