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 > 健康家园 > 健康导航/疾病信息/疾病信息

寻找适合自己的好药 细解心血管疾病三大关键词


www.PharmNet.com.cn  来源: 北京晚报  日期: 2008-01-17

同仁堂药业
    高血压和心衰悄然“牵手”
 
    前日,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门诊,记者偶然采访到了这样一位心血管病患者。
 
    他姓常,是个老高血压病人,一年前在同一门诊,被专家诊断为代偿期心衰。“当时一听我就慌了,这不是等于被判了死刑么?”常先生忆起那时情境,还连连后怕。
 
    刚患高血压时常先生按时吃药,把血压控制得还不错,但后来工作一忙就总忘吃药,而且很久不复诊,直至一年前检查确诊为心功能不全。
 
    这一年来常先生可下了大功夫,不但认真遵医嘱用药、定期检查,还加强了营养膳食和运动。这不,他说近两次检查,大夫告诉他心功能已经有了明显好转。
 
    可以说常先生是幸运的。事实上,高血压病人中像常先生这般情况不在少数,但很多人尚不得知他们的心功能已经出现问题。人们多了解高血压会导致卒中、冠心病,对高血压与心衰的联系却不那么明晰,这也与心衰的发病历程有关。
 
    据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介绍,高血压最早影响心脏的左心室舒张期功能,早期病人症状不明显,通过一系列检查才能得知,这一阶段称心功能不全(代偿期)。一般起病数年至十余年之后,病人才会出现典型的心衰临床症状,这一阶段称心衰的失代偿期。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左心衰竭可影响右心室功能,从而发展为全心衰竭。
 
    感觉不到的疾病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及5%;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这一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以悄然而迅猛的态势蔓延,直至近几年数位社会知名人物因其先后辞世,才得到广泛的提及和普遍的重视。这一时候,心脑血管疾病在全国的发病状况已颇令人焦虑,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记者可以看到的最新一份相关数据是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30.2%、24.7%和6.1%。这组数据意味着:我国约有1.1亿人不知道自己已患有高血压,1.2亿患者没有正规服用降压药,1.5亿患者没有达到降压目标。“心血管疾病有漫长的潜伏期,期间不少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或是有症状也不重视,知识的匮乏和意识的淡薄会引来严重后果,”汪芳不无忧虑地说道,“现在不良生活方式的盛行使得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并年轻化,一些尸检研究发现,青少年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近20%-30%,25-45岁人群有颈动脉硬化性病变者高达35%。”
 
    魏大妈患上高血压后,找医生给开了药。一开始,她很认真地定时监测血压,原来每天几个钟头的麻将也暂停了。但后来血压降到正常范围,魏大妈就放心了,自己减了药,血压不测了,麻将又恢复了……
 
    像魏大妈这样“自我医治”的高血压患者不占少数。这些人凭感觉调整药物剂量,血压恢复正常后,就再不到医院定期复检,原来经医生劝告后已纠正的不良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也回去了。
 
     “高血压现在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服用降压药的基本目标就是平稳降压,降压是硬道理。”汪芳肯定道,“一般来说,患者都需要终身用药,长期观测,再戒除吃盐太多、缺少运动、吸烟喝酒这些不良习惯,可以把血压控制得很好。”
 
    绝大多数高血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时间推延,病情会逐渐发生变化,原来长期服用的降压药疗效可能不如以往那么有效,或可能产生某些耐受性。
 
    而且,高血压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还表现为重要靶器官损伤。如: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合并冠心病时可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高血压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之一。
 
    由此可见,不论是针对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来调整治疗方案,还是定期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状况做相应的检查,患者与大夫的长期沟通和交流必不可少。
 
    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上。降压药是关键并不错,但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对调控血压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戒烟、低盐饮食减肥、适当锻炼等,可使不少轻度高血压患者甚至不吃药血压也可降到正常,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服药的同时长期坚持上述非药物治疗,同样也会带来很大裨益。
 
     “每半天的门诊,我尽力把号限制在15个以内。”较有些科室三五分钟一个病人的效率而言,心内科的汪芳大夫瞧病有点儿“慢”。
 
    面对每一位前来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论初次就诊或定期复检,汪大夫都会花不少时间用于细致的问讯和心理沟通。
 
     “我需要详尽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家族病史,来判断有可能并发的各种问题,这样用药就可以尽量同时去解决几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降了血压,却加大了心脏病的发生几率。”由于心血管多种疾病的紧密相关,患者所需要的往往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特点还体现在另一方面。汪芳强调,不同情况的病人需要控制的血压、血脂等标准不同,很多时候化验单上貌似正常的数值其实已经很危险。
 
    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单会把自己的指标同给出的参考值进行对比,如果指标在参考范围内,便认为自己一切正常、无需治疗。这可是个误区,因为每个人所应符合的正常值会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危险因素不同而不同。例如,对于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人来说,血脂应该控制得比化验单上所显示的正常数值更低,才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拿着化验单到医院就诊,大夫就能够结合受检者的年龄、所患疾病、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等情况具体分析,来判断受检者的各项指标是否真正正常。
 
    寻找适合自己的“好药”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药物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选择和适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每个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各不相同,血压的基础水平也各自不同,还存在伴有各种并发症等临床情况的不同,所以选用哪一类降压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综合考虑。汪芳大夫说得干脆:“不能说贵药就好,总之能降低你的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就是‘好药’,降压及预防效果不理想的则是‘差药’。”
 
    一方面,患者的身体应对药物有承受能力。如果一种药降压效果很好,但是吃药以后会引起咽痒咳嗽、心跳很慢、脚踝肿胀等问题,就不能长期服用这种药。
 
    另一方面,几十年的药费开销不得不纳入考虑。现代提倡“循证医学”,药物大都经过临床反复检验,能确保降压的同时减少冠心病、心衰及脑卒中等的发生几率,并且减小“老”降压药物普遍带有的对靶器官损害保护效率较低的问题,但价格也高了不少。
 
     “只能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好药’,前提是要把血压降下来,控制在理想的水平。”汪芳介绍说,“经济条件有限的病人不妨服用一些价格较为低廉但有肯定证据的降压药,以保证能够长期服用来控制好血压。”(刘畅)
打印】 【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健康推荐
·中医专家:夏季养生要围绕...
·高温“苦夏”,医学专家“...
·中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
·医生:减肥过程中新发脂肪...
·专家:乳腺癌筛查不是“一...
·急诊专家提醒:中暑急救,...
·家长注意!孩子睡觉盖太多...
·广东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
开心一笑
·
量血压时常做这6件事?...
·
望梅止渴也能够引发肝脏...
·
女人绝经居然有好处 这3...
·
玩拼图、听音乐!11个习...
·
专家:减重手术效果好 ...
·
重视糖尿病前期, 莫让...
·
肝病新药!吉利德口服FX...
·
营养师的“双11”囤食清...
·
得了肾病综合征竟然是脚...
健康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精神状态测试
 老人心理健康  紧张状况自测
体形
测试
体重:
公斤
身高:
标准
体重
食物
热量
五谷类,豆类 蔬菜类
水果类 肉类 蛋类 水产类
油脂类 奶类 糕点小吃
饮料类 糖类 茵藻类 全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皮肤科
神经及精神难病 儿科 五官科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外科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妇科

鼻咽癌 慢性咽炎 复发性口疮
白血病 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骨质增生症
白癜风 白塞氏病 红斑性狼疮
脑积水 智力低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炎 震颤麻痹 坐骨神经痛
肥胖症 高血压 胃下垂 胃癌
白内障 青光眼 荨麻疹 斑秃
硬皮病 酒渣鼻 银屑病 湿疹
艾滋病 尿崩症 尿石病 遗尿
习惯性流产 乳腺增生病 不孕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中风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白细胞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精液异常症 阳痿  ……更多
  站内支持: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使用帮助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纺织网 - 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农业网 - 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医疗器械网 - 红娘网 - China Medical Device - 糖酒招商网 - 卫浴网 - Toocle.com - ChinaChemNet - 医药招商 - 医药招商网
© 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