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 ,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 ,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 ,但它注重整体调控 ,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 ,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2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1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与西医并不冲突,主要需注意五个方面:
控制 饮食是基础 《黄帝内经》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 饮食。 2型糖尿病人,在认真进行饮食管理与 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无严重急、慢性病发症的轻型糖尿病,尤其是尚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者可单纯适用中药治疗。
运动首推太极拳 古人早就认识到,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健身操、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尤其是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最适合糖尿病患者。
调解情绪很重要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有一定关系。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 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中医认为, 疾病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时也有 心理的问题,所以情绪的因素必须加以重视。
养生讲究顺自然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强调顺乎自然以养护正气,主张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人要学会自我调护。但自我调养绝不等于乱服或长期服用滋补品,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属实证,补药有百害而无一利。
用药一定要对证 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会告知他们糖尿病的自我 保健方法,并要求他们饮食控制一至两个月及配合运动疗法。若血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临床一般将患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型分型论治: (1)阴虚燥热型 (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主要采用养阴清热方法。 (2)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临床表现:乏力气短;自汗 、动则加重;口乾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 、舌边有齿痕 、苔薄白少津或少苔 、脉细弱。主要采用益气养阴方法。(3)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临床表现:乏力自汗;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耳轮焦乾;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主要采用温阳育阴方法。(是明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