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是全世界第一个青光眼日。为了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识,让更多的人认识青光眼这一 疾病,进行常规眼科体检,从而更早地得到诊断,避免造成视功能损害,世界青光眼协会和世界青光眼病人协会共同倡议了这一全球性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全球共有7000万青光眼患者,估计2020年将达到8000万。全球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全球盲人总数的50%。我国青光眼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是0.68%,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65岁以后可达4%至7%。
青光眼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通常被称做“盗取 视力的小偷”,或被称做“沉默的致盲性眼病”。在 疾病初期因为没有症状而被忽视,只有当疾病进展到晚期,才引起患者可以察觉的症状,在视觉非常重要的部位引起无可挽回的丧失。在发达国家50%的患者,发展中国家高达9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
青光眼发病具有遗传性,常常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发病,并且可以遗传给后代。因此,对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应定期到 医院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自己有眼胀、头痛、虹视等不正常现象,必须及时到 医院检查,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青光眼家族史,以配合医师及时诊治,预防和尽早治疗,避免视功能发生严重损害。预防进一步由青光眼引起的视力损害,有效的治疗进行得越早,维持的视功能越好。
失明源自视神经电缆中断
人眼的视网膜是感受光刺激的主要结构,其功能类似于照相机的胶片。视神经将感受到的视觉冲动传递给大脑,从而感受外界物像。由于青光眼升高的眼压作用于视神经,使视神经纤维变形、扭曲、挤压,同时因眼压升高,视神经血管的血液供应减少,给视神经造成损伤,导致视神经萎缩、丧失功能,就像电缆中的铜丝完全被折断,视觉冲动无法向大脑传递,最终就会失明。
早诊断即可早预防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病,其发病有多种因素,有眼球本身结构的因素、遗传因素、神经血管系统及环境因素影响等。易患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进行青光眼筛查,及时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尽量避免青光眼病程进展,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视力。原发性青光眼绝大部分是双眼发病,对于一只眼已发病的另一只眼,应尽早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处理。
终身随访至关重要一旦确诊为青光眼就要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激光手术和常规手术治疗。由于青光眼患者是致盲的高危人群,故需要终生定期随访。多数患者的病程缓慢进展可长达终生,即使眼压高,患者也往往感觉不到,如果不进行长期的定期随访复查,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有用的视功能。
一部分青光眼患者即使采取了治疗措施,但不一定都能满意地控制眼压,或者眼压虽然已控制,但视神经病变仍在悄悄地进展,只有定期随诊复查才可以发现这种情况,便于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青光眼治疗可能会有副作用,如果不进行随诊复查,这些副作用将对青光眼患者造成危害。(王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