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 29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已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齐小秋 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针对 2004年至 2005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死亡人数及死因构成等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其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 2.5%。
他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 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病因。其中,脑血管病、恶性 肿瘤是前两位的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 、四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和 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人数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与此同时,传染性 、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在我国持续下降。齐小秋介绍说,调查显示,我国传染性 、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了34.7%。但从地区分布看,农村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他指出,我国传染性 、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慢性疾病死亡率比国际水平明显偏高,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 、英国、法国接近 ,却高于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
齐小秋说 ,从整体上看 ,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的死亡率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