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0月6日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主要带来三方面的压力:一是养老保障方面;二是医疗保障方面;三是养老服务方面。
当前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是“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体制建设远远未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障资源缺乏,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农村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我市在这个问题上也正在寻求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我市应因地制宜,积极试点,推广“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可以吸收外地的经验,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较强地区推广“土地养老”;此外,目前我市已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制度,只要逐步加以完善,再辅以城乡贫困老人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以及其他保障措施,便可让城乡老年人达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在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同时,老年人靠谁来照顾,也成为人们普遍忧虑的社会问题。从城市来看,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远在国外或其他大城市工作,老年父母身边将无人照顾。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形成“空巢”家庭,“留守”老人,所以,我市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把此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财政预算,予以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在加快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业;同时要建立适应城乡不同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料理、医疗 保健、护理康复乃至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除此之外,老年人退休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常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笼罩,如果无适当的精神生活及时弥补和调节,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 健康。目前我市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比较单一,多数 老人就是看电视、看报纸,主要活动是跳舞、打麻将、散步或聚在一起聊天。多数子女对老年父母只是一味给钱送东西,却在精神生活方面疏于关心,所以,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增加社会投入,提供更多更好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我市有一大批老年知识分子、技术工人、能工巧匠,尽管他们已退离工作岗位,如果把他们的余热发挥出来,效益将十分可观,并能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