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1.气管炎及哮喘
取穴:分为三组。① 大椎、肺俞、命门;② 章门、关元;③ 足三里、关元。
治法:
灸药制备:将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种药物,等量研成细末取三份;再将元胡、细辛、甘遂三药等量研末取一份,混合后拌匀,用蜂蜜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在每年夏季灸治。其中初伏取第一组,中伏取第二组,末伏取第三组。在每伏所取的腧穴上外敷上述调和好的中药药糊,用艾条或固定式艾条熏灸器置于腧穴上,作隔药糊灸,每次施灸一个小时,隔日 1 次 。每伏为一疗程,共灸治三个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58例,结果:临床控制10例,显效28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
2.慢性胃肠病(脾虚证)
取穴:神阙。
治法:
处方一
灸药制备:将附子、木香、丁香、胡椒、小茴香、吴茉萸、白芷、续断、乳没、肉桂等各适量,共研细末,另加冰片适量拌匀,密封备用。
用法:用时,以黄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敷脐,取艾条点燃置于脐上3cm施以温灸,每次灸20~30min,隔日1次(症状明显者每日1次),6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胃肠道药物。
处方二
灸药制备:五灵脂、乳香、没药、夜明砂、小茴、白芷、木香、胡椒、丁香、吴茱萸、附子、肉桂等各适量,共研细末加冰片适量密封备用。另用以上药末20g加10g艾绒混匀塞进直径为10cm的药袋中,套入自制腹带内。
用法:用黄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敷脐,取艾条点燃于脐上悬灸,每次20~30min,隔日1次。其余时间令患者将腹带系于腹部,药袋对准脐眼。疗程为45日。
疗效:
以处方一,对37例慢性胃肠病脾虚证患者进行了隔药糊灸治疗,结果表明脾虚见证积分值明显下降,显效20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观察了该法对胃电的即时效应及治疗前后变化,隔药糊灸对胃电频率无明显影响,对胃电幅值呈调整作用,灸后胃窦、体部低幅波升高,高幅波降低。将胃电节律视其好坏分为Ⅰ、Ⅱ、Ⅲ类型,隔药糊灸使Ⅰ类节律出现率上升,Ⅲ类节律出现率降低。表明熏脐灸有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的作用。此调整过程与临床胃肠道症状减轻呈平行关系。说明本灸法的健脾和胃作用与胃电调整过程有关。
以处方二对103例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隔药糊灸组、敷脐组(仅佩戴药袋而不施艾灸,但嘱患者隔日热敷1次,热敷时间同隔药糊组)。和艾灸组(灸脐部时,取浸有黄酒之药棉填脐眼,温灸时间同隔药糊组。佩戴未灌药物但规格与隔药糊组相同的棉袋)。结果隔药糊组总好转率为94.59%、敷脐组77.08%、艾灸组27.78%。经对照观察发现:药物敷脐主要改善脾虚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艾灸偏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隔药糊灸兼有两者的作用。这说明隔药糊灸疗可强壮脾胃、坚固元气,其抗衰保健作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3.肠激惹综合征
取穴:神阙、足三里。
治法:
灸药制备:药物根据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合四神丸(《证治准绳》)的原方按比例配制,混合后共碾细末,取适量,用温水调成糊状,以不四溢为度,备用。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神阙穴和足三里穴。神阙穴作隔药糊灸:以脐眼为中心敷药,直径约3至4cm.肥艾条作温和灸或回旋灸。亦可上置中空相应药糊面积之木垫,再将特制灸器(艾条点燃放入其中)置于木垫上,固定施灸。(此法较繁复,可改用温盒灸)。每次治疗30min,以神阙穴局部潮红湿润为度。足三里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2min留针,辨证属阳虚较甚者可加艾条温针处理。上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2疗程。
疗效:共治32例患者,结果:显效19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
4.神经根型颈椎病
取穴:
主穴:颈部夹脊穴、阿是穴(根据X线、CT提示的病变颈椎或压痛点)。
配穴:大椎、肩井、悬钟、中渚。
治法:
灸药制备:将生川乌、独活、秦艽、川椒各、地龙、白花蛇、红花各10g,桑寄生15g,川芎6g,细辛3g。并研细未,储瓶备用。
用法:以主穴为主,酌加备用穴。取药粉适量,用38度白酒调成糊状,平铺于一寸见方医用纱布上.再将药糊贴于所选穴位,胶布固定,并用艾条悬灸其敷药处约10~15min。灸毕,保留药糊于穴区,敷药约2~4小时后取下.每周治疗2~3次,一般10~15次1疗程。
疗效:共治60例患者,结果:治愈20例,好转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5.腹痛
取穴: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用自拟温中止痛方,取附子、干姜、白术、云苓、枳壳、扁豆、木香各药等分,研成细末,临用时以酒调成糊状。
用法:先将神阙消毒后,取药糊适量填入脐中,以填满脐窝为度,上贴胶布。再用艾条行隔药糊灸,每次灸15~20min。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本法用于儿童功能性腹痛,共治36例,33例治愈,治愈率达92%。
6.小儿口疮
取穴:神阙
治法:取细辛、吴茱萸各3g,丁香、肉桂各2g,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填脐眼。用艾条悬灸或将艾叶捏成直径2cm、高1.5cm的圆锥形艾炷,置于药糊上,点燃上头,令其自燃至患儿感觉温热或发烫时易换,艾条灸10~15min或艾炷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重者加灸1次。
疗效:共治34例,结果均治愈。治愈率达100%。其中灸1~3次者24例,4次或以上者10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