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可分传统法和改进法两种。
传统法:
1.灸具制作:艾绒100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15g,除艾绒外,其他药均研为极细末,加入麝香少许,研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一尺见方,摊平。先称艾绒40g,均匀铺在纸上;再称药末10g,均匀掺入艾绒中。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再用木板搓捻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一寸许,捻紧即成。阴干保存,忽使泄气。一般须制备两 支以上,以便交替使用。
2.具体操作:在施灸部位铺上面纸10余层或棉布5~7层。取雷火针二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面纸或棉布上,稍留1~2秒钟,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行按压续。中艾火熄灭,可取备用的药艾条接替施灸。如此反复进行,每次约按压7~10次,务使热力持续深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改进法:
改进的雷火针法是以市售普通药艾条外用牛皮纸再加固而成的灸条,另用药膏做成药包垫,采用实按灸操作手法,将艾条点燃按在药包垫上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通过穴位透入经络达到病所的一种灸疗方法。在临床上对不同的病种可选用适应的灸疗药垫灸疗,灵活实用,经济方便,同时又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1.灸具制作:
(1)灸条简便加固法:取市售紧实粗大的普通药艾条1支(如无,可用清艾条代替),用20cm×23cm牛皮纸1张,涂上面糊将艾条卷紧(大约3卷),两头不留空,卷纸对折封固晒干。
(2)灸疗垫制作:计有药包垫、药布垫、药敷垫3种,
药包垫 取红布或其他干棉布1段,长80cm,宽5cm,将布的一端铺上常用灸疗膏药5mm厚(也可以根据患者病证铺上其对症的灸疗膏药),然后把布折叠成7~10层,用线缝合,放瓷瓶收藏,保持药性使用。
药布垫 取市售伤湿止痛膏、追风膏等粘贴在长100 cm,宽8cm的干棉布头端上下两面各1张,再每折叠一层平贴1张,每贴1张内里都铺上薄薄一层七厘散或丁香、肉桂药末;折至5层,共贴有7张后,将余下布段全部包叠完,用线缝合使用。
药敷垫 用灸疗膏或市售外用敷料膏剂(如止痛消炎膏等),涂在纱布上按常规敷药方法固定敷于患处,外隔7层厚棉纸(任何厚纸都可)实按灸疗使用。
附:灸疗膏调配 分常用和备用二类。
常用灸疗膏剂 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药物为主,将乳香、没药、荆芥、防风、川芎、细辛、当归、独活、香附、肉桂、马钱子各等份研磨成细粉(乳香、没药另包),用砂锅先将饴糖、米醋熬成稀汁再兑入少量蜂蜡、香油继续煎熬,然后把上述药物拌入用文火相熬片刻,乳香、没药收膏装瓶密封备用。
备用调膏剂 用饴糖、米醋、蜂蜡、香油在砂锅内相熬成膏。临床中与桂麝散调拌称通经消肿灸疗膏;与牵正散调拌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灸疗膏;与清消散调拌称骨疽灸疗膏;以吴茱萸、川芎、白芷等药末相调为降压灸疗膏;以白芥子、细辛、半夏、南星、麻黄、干姜等药末相调为喘咳灸疗膏;以川乌、草乌、川芎、苍术、元胡、牛膝等药末相调为骨刺灸疗膏等。
2.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药包垫放在选好的局部病灶和穴位上,点燃乙醇灯具,把灸条烧红直接实按在药包垫上,灸条多烧几次反复温灸,使药气随艾火热气透入穴位。在施灸过程中,医者要多询问患者,如表皮感到烫,灸条立即拿起移开药包垫,此为1壮,一穴3~5壮即可。轻症l~5次,重症连续5次后再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近年来,临床上报道一种赵氏雷火灸法,实际上是以特殊配方制成的药艾条以悬灸法施灸,对多种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已在悬灸法意作了介绍,本节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