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温针灸

概  述

操作方法

主治病证

注意事项

  艾灸法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  

温针灸

【临床应用】

    1.慢性腹泻
   
    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关元。
   
    配穴:脾俞、神阙、下巨虚、阴陵泉、上巨虚。
   
    治法:主穴每次必取。取1.5~2寸28号毫针,进针后中强刺激,得气后将艾条剪成高约1.8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灸5壮,约30min;神阙、关元,用艾条温和灸30min。如腹泻伴脐周痛,便后不减,便质稀薄者,加下巨虚、阴陵泉;如腹痛有便意,便后腹痛缓解,便质呈粘液或带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者,可加上巨虚。嘱患者回去后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1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在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一切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并注意腹部防寒保暖。
   
    疗效:共治疗52例,结果 :痊愈4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2.高血脂症
   
    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治法:百会单纯针刺。余穴用28号1.5寸毫针,按常规剌入,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用帽状艾炷。每次每穴一个帽炷。以上各穴留针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共治60例高胆固醇血症,均完成2个疗程治疗。治疗前1个月用治疗过程中停用降脂药。结果: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较单纯体针(取同样穴位)为优(P<0.05)。
   
    3.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
   
    配穴: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
   
    治法:每次督脉穴(即主穴)选3个,四肢穴(即配穴)选2个。用28号2寸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将艾炷(或艾条段 )套在针柄上点燃,距离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每次灸15min左右。每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日。
   
    疗效:共观察60例,结果:近期控制15例,显效30例,进步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
   
    4.痛风
   
    取穴:阿是穴(触痛最敏感点)。
   
    配穴:分为三组。(1)曲池、外关、合谷;(2)太冲、行间、大都、太白、公孙;(3)足三里、解溪、内庭、陷谷。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上肢病变取第一组,病变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取第二组,病变在第二跖趾关节处取第三组;每次选 2~3穴。患者取坐位,用28号1.5寸不锈钢针灸针针刺上穴。阿是穴以《灵枢·官针》所述的“正内一,傍内四”(即正中剌 1针,周围剌4针)的扬刺法针刺。每个穴位进针得气后用泻法,行针1min后留针。然后在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长1.5cm的艾条,燃烧面朝下,一般灸2~3次后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在针孔处流出暗红色血液。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59例,临床治愈(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31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
   
    5.面肌痉挛
   
    取穴:
   
    主穴:颧髎、下关
   
    配穴:眼睑抽动甚者加丝竹空、风池,口角抽动甚者加地仓、颊车、后溪透合谷。
   
    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而加。均取患侧。针刺手法以得气为度,针上加艾炷灸,每次2~3壮。每日或隔日1次,1O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以本法治疗32例,结果:显效18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较以相同穴位单纯针刺 为佳(P<0.05)。
   
    6.三叉神经痛
   
    取穴:
   
    主穴:头维、悬颅、悬厘、听宫、颧髎、合谷。
   
    配穴:I支痛加阳白、太阳、瞳子髎;Ⅱ支痛加下关、迎香;Ⅲ支痛加颊车、地仓、承浆;风邪外袭加曲池加合谷;胃火上炎加内庭、丰隆;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气血两亏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配穴据部位及病情而定。除头维、悬颅、悬厘及四肢穴位单纯针刺外,余穴均加用温针灸,交替取穴。头面穴取患侧,四肢穴取双侧。每次每穴温针灸2壮,每周2次。加服活血通络方(天麻、羚羊粉(吞服)、灸僵蚕、炙全蝎(吞服)、炙蜈蚣(吞服)、地鳖虫、川芎、丹参。白芷、制川草乌、延胡索。)每日1剂。一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74例,结果:临床控制14例,显效3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9.2%。
   
    7.痹证
   
    取穴:主穴:大椎、命门、腰阳关、关元、外关、后溪、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束骨。
   
    配穴:阿是穴(压痛点)、经验穴。
   
    治法:根据症情选穴,主穴3~4穴,配穴酌加。取26~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施行疾徐补泻手法后将针留于适当深度,并将艾段套于针柄上点燃,根据病情燃艾1~2壮,艾炷燃尽后出针。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疗效;共观察102例,结果:临床治愈27例,显效5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占8.3%,总有效率91.7%。对照治疗表明温针灸对风寒湿痹痛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
   
    8.带状疱疹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取消毒毫针3~5根,出疹初期疱疹范围小、扩散方向不明显时用3根针以等边三角形状进针;疱疹明显往一个方向扩散时,根据其范围大小用3~5根针迎头进针;疱疹向四周扩散时用5根针围圈进针,进针后用艾条灸针柄,至针眼有烧痛感时稍停再灸。第1日连续灸7次,第2日灸14次,第3日灸21次。经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后,疱疹已愈,但遗留神经疼痛者先服3日清热解毒、理气凉血的药物再行温针治疗,部位选在发病最初的部位。上述温针治疗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疗效:本组经治疗轻症一般3日可愈,重症或曾行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满意者,一般7日可愈。
   
    9.雷诺氏病
   
    取穴:外关、合谷、手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关元。
   
    治法:每次取4~5穴,关元必取,余穴均选患侧,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均用补法,再捏艾绒呈枣核大置于针柄上点燃,施以温针灸,燃尽换新炷3~5次,每次治疗约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共治20例,结果:显效11例,好转9例。有效率达100%。
   
    10.不安腿综合征
   
    取穴: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足三里、承山。
   
    治法:患者仰卧屈膝位,上穴常规消毒后,选取2~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然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取一长约2cm的艾条段套置于针柄上,点燃,直至艾段燃尽,去除灰烬后取出针,每日1次,10次为 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3~5日。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治愈21例(治疗后两小腿症状消失,患者夜间能安然入睡,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12例(经治疗后两小腿症状明显减轻,患者夜间能人睡);有效5例(经治疗后,两小腿症状有所减轻,但夜间入睡仍感困难);无效2例。治愈率52.5%,总有效率为95.0%。
   
    11.腰骶椎裂尿失禁
   
    取穴:中极、关元、阴陵泉、肾俞、膀胱俞、上髎。
   
    治法:主穴均取。选2~2.5寸长、28号不锈钢毫针,刺入深度1.5~2.2寸,使局部麻胀,并向阴部传导,得气后留针;将苏州产温灸用纯艾条切2cm长的小段,用火点燃下端后,插在针柄上,艾段下端距离穴位皮肤3cm左右,每个艾段燃烧10min左右,待艾段燃尽后,去除灰烬,施以电针治疗。仰卧位针刺时,电针导线连接中极、关元;伏卧位针刺时,电针导线连接双侧膀胱俞。用上海产G6805型电针治疗仪,调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无疼痛为度,留针20min后出针。每日1次,30次一疗程。
   
    疗效:(l)对提高最大排尿量的疗效观察:120例,显效45例,有效5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2.5%。说明以上治疗能提高膀胱贮尿功能,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促进膀胱排空。
   
    (2)对延长憋尿时间的疗效观察:120例,显效43例,有效:6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5.83%。说明以上治疗能提高膀胱括约肌的肌力,提高患者控制憋尿的能力。
   
    12.小便失禁
   
    取穴:肾俞、膀胱俞、关元、气海、足三里。
   
    治法:先让患者俯卧取背部俞穴,每穴温针灸3艾段,每段2.5cm长,约20min后起针。然后再让患者仰卧,取腹部穴位及足三里,方法同上。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35例患者,结果:痊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13.产后尿潴留
   
    取穴:
   
    主穴:关元、三阴交。
   
    配穴:气海、足三里。
   
    治法:每次四穴同取,肢体穴取双侧。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在关元穴和三阴交穴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清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共灸两壮,约30min,足三里穴和气海穴留针,等艾条燃烧完毕后一起取针。取针后患者在床上休息约10min左右起来小便。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取除导尿管。每日白天治疗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疗l64例患者,结果:针灸1次后有62例患者可自行排尿,85例于针灸2次以后自行排尿。其余17例小便未完全通畅者,经过针灸3次后可自行排尿。治愈率达l00%。
   
    14.肩周炎
   
    取穴:
   
    主穴:肩髃、肩髎、臂臑、臑会、肩前、肩贞;
   
    配穴:曲池、外关、合谷。
   
    治法:肩髃、肩髎斜刺,余穴直刺。根据患者体质刺入适当深度。针用泻法,得气后留针,同时施以温针灸。选取2cm长艾条一段套于针柄上,燃尽为止。取针后于局部拔火罐数枚,留罐5min。施术完毕嘱患者最大限度活动患肢10min。或配合推拿治疗,一指禅作用於肱二头肌肌腱、肩峰下、冈上肌止点等部位。滚法或按揉法作用於肩前、肩后、三角肌等部位。对患者施以上举、外展、后伸、后弯等肩关节被动运动,用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最后按揉放松肩关节并作肩关节抖法。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日。一般须3个疗程左右。
   
    疗效:共治519例,结果:痊愈227例,显效123例,有效153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96.8%。
   
    15.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经验穴(尺泽穴向外旁开0.5cm为一点,以此点为基点,下0.5cm为一点,上0.5cm为一点)。
   
    配穴:曲池、手三里、外关。
   
    治法:主穴每次选 1穴。阿是穴用2~3寸28号毫针在肘部压痛敏感点直刺一针。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刺人深度为1.5~2.5寸之间。再用1.5寸28号毫针於主穴两旁斜刺两针,使三针并刺,以增强针感。再在针柄上置一2cm长×l.5直径的艾条段,燃尽取针。经验穴,令患者坐位,患臂伸直手心向上平放在高低适中的桌子或治疗床上,患臂下最好垫一软枕。操作时选用26号5寸毫针。快速刺入中心点直达外上髁项点,上下两针分别快速刺入外上髁上下缘捻转得气后,在针柄上插入2cm长艾条,并将艾条下端点燃,待艾条燃尽熄灭后取针。配穴灸法:曲池针刺方向朝压痛敏感点斜刺,手三里、外关直刺。刺入得气后留针。同时施以温针灸。灸量为每穴2cm长×l.5直径艾条一截燃尽为止。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须连续治疗2个疗程。
   
    疗效:354例中,治愈103例,显效100例,有效113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7.2%。
   
    16.增生性膝关节炎
   
    取穴:分为二组。① 梁丘、鹤顶、内膝眼、阳陵泉、足三里。② 血海、鹤顶、外膝眼、阴陵泉、足三里。
   
    治法:每次取1组,二组交替使用。患者取坐位屈膝90度或仰卧屈膝成120度,膝关节自然放松。常规消毒穴位,根据患者胖瘦及穴位位置取30号1.5寸或2寸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刺入穴位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使患者自觉整个膝关节酸胀轻快为度,施手法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在膝关节周围穴位的针柄上插约1.5cm长的艾条段温灸。每段为1壮,每穴2~3壮。取针后,在膝关节周围用闪火法拔罐5min,最后选择适当位置(穴位或病点)留罐10min。温针灸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每日1次(火罐间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疗效:共治199例,结果:治愈86例(占72%),显效90例(占20%),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6%。
   
    17.腰椎骨质增生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命门、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小肠俞。
   
    配穴:腰痛甚者加夹脊穴腰3、腰4、腰5;下肢痛加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太溪、承山、悬钟、昆仑。
   
    治法:患者取俯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腰部主穴针柄施约1cm长的艾条温灸,留针20min。起针后在患处拔火罐,留罐5min。腰痛始发作或痛甚处于急性期者应多卧硬板床,忌过劳弯腰和受风寒,疼痛减轻后可进行倒行走、俯卧双飞燕、仰卧挺腹等锻炼,以加强腰背肌肉力量。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改用其它方法治疗。
   
    疗效:共治120例,结果:痊愈87例,显效22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5%。
   
    18.腰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取穴:阿是穴(疼痛敏感点)。
   
    治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加垫枕头使腰部稍凸起,上肢顺势放好,暴露患处。医者用拇指在患者腰椎两侧疼痛明显的病变局部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疼痛敏感点(即阿是穴)。确定敏感点后以指甲在该点皮肤上作出“十”字标记,然后将穴位、医者手、针具常规消毒。针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按压阿是穴片刻,然后用夹持进针法进针1~2寸深,得气后行较大幅度提插捻转强刺激10~20秒后将艾段置于针柄尾端,点燃。艾段燃尽后,小心取下灰烬,留针15min行小幅度提插捻转后出针。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7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有效率100%。
   
    19.腰腿痛
   
    取穴:
   
    主穴:分三组。① 寒湿型:大肠俞;② 血瘀型:阿是穴(腰部压痛点);③ 肾虚型:肾俞。
   
    配穴:寒湿太阳型配秩边、委中;寒湿少阳型配环跳、阳陵泉。血瘀少阳型配环跳、阳陵泉。血瘀太阳型配秩边、委中;肾虚太阳型配秩边、委中,肾虚少阳型配环跳、阳陵泉。
   
    治法:主穴为主,据症型酌加配穴。除血瘀型外,均采用温针灸方法:常规消毒后,毫针常规操作,待有针感后用约1寸长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直至燃烧尽为止,出针即可。秩边穴和环跳穴要求针感放射到足跟或足趾。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血瘀型阿是穴采用穴位注射,用5ml1次性注射器,吸取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g加2%利多卡因3ml,混匀后进行穴位注射。常现消毒,针头略向脊柱方向,进针后待患者有酸、麻、胀感时,最好有向下放散感后,抽无回血,即缓慢推注药液。每周注射1次。
   
    疗效:共治100例患者,结果:临床治愈62例,好转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0%。
   
    20.腓肠肌痉挛
   
    取穴:
   
    主穴:承山。
   
    配穴:委中、合阳。
    
    治法:主穴用温针灸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75%乙醇棉球消毒,用1.52寸毫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将1.5cm长艾条段插在针柄上,点燃待其燃尽后,再换一段,留针至其燃尽。配穴用针刺法:委中穴,直刺1寸或1.5寸,提插捻转感传至足跟部;合阳穴,直刺l~2寸提插捻转。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痊愈31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
   
    21.慢性附件炎
   
    取穴:关元、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肾俞、阿是穴(少腹部及腰骶部压痛点)。
   
    治法:针刺前让患者排空膀胱,使患者平卧,先针三阴交穴。单侧患者取患侧,双侧患者取两侧。医者行提插捻转导气法,使气至病所,同时嘱患者按揉少腹两侧疼痛部位,如此操作2min。然后取双侧太溪、足三里得气后行补法。再取少腹部两侧压病明显部位,使针感传至阴部。最后取关元用补法。针完后每个针柄套一1.5cm长用艾条截成的艾炷点燃.燃烧两炷,针凉后出针。然后让患者俯卧,先取肾俞得气后用补法。次取腰骶两侧与患侧附件对应处压病敏感点。最后在腰骶两侧及肾俞拔火罐1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日。一般须治疗四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结果:痊愈16例,显效2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22.慢性盆腔炎
   
    取穴:分为三组:① 五枢、关元、气海、三阴交。② 维道、中极、石门、足三里;③ 肾俞、大肠俞、次髎。
   
    治法:上述三组穴位,每次取一组,交替使用,双侧均取。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3~4cm的艾条段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达体内。每穴1壮。每日1 次,15次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作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疗程间不必停针。治疗期间遇经期时停止治疗至月经干净后2日。
   
    疗效:共治165例,结果:治愈108例,显效41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54%。在所观察病例中,治疗时间最长为5疗程,最短为1疗程。
   
    23.小儿遗尿
   
    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① 关元、太溪、中极。② 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夜尿点(足小趾底都最下面一个趾纹中点)。
   
    治法:针前嘱患者排空小便,以免刺伤膀胱。两组主穴交替使用。多年顽固性遗尿加配穴。患者分别选用仰卧或俯卧位,用乙醇常规消毒,选用28号的1.5~ 3寸毫针,太溪、三阴交斜刺,针尖方向向上,针感向上传导。关元、中极,斜刺,针尖方向向下,使针感向前阴传导。肾俞、膀胱俞直刺,使局部有酸胀感。另取2cm艾条数节及带小孔圆纸片数个(直径5cm),将每针尾套上纸片,再套入艾条,使其距皮肤2~ 3cm,从艾条下端点燃。当艾条燃尽时,除去残灰,稍停片刻,再将针拔出。夜尿点直刺强捻至剧痛,小腹发热发胀时止,不灸,留针20min,中间行针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日。嘱患儿每日晚饭后注意控制饮水量,夜间唤醒排尿1~2次。
   
    疗效:共治115例。结果:临床痊愈89例(遗尿症状消失,一月后随访未复发者);有效22例(遗尿次数明显减少或偶有遗尿者);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为96.5%。
   
    24.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取穴:下关。
   
    治法:患者侧卧或平卧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2寸毫针对准下关穴直刺1~1.5寸深,行捻转泻法,至患者局部有麻胀或胀痛感后,取一长约2cm的艾炷套在针柄上,在接近穴位的一端点燃,待艾炷完全燃尽,毫针完全冷却后出针。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2例患者,结果:治愈23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