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技术项目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药市行情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标 题: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中药检索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中医文化
幼科论 
    幼科古人谓之哑科,以其不能言,而不知病之所在也。此特其一端耳。幼科之病,如变蒸胎惊之类,与成人异者,不可胜举。非若妇人之与男子异者,止经产数端耳。古人所以另立专科,其说精详明备。自初生以至成童,其病名不啻以百计。其治法立方,种种各别。又妇人之与男子病相同者,治亦相同。若小儿之与成人,即病相同者,治亦迥异。如伤食之症,反有用巴豆、硼砂。其余诸症,多用金石峻厉之药,特分两极少耳。此古人真传也!后世不敢用,而以草木和平之药治之,往往迁延而死。此医者失传之故。至于调摄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盖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太暖即太饱。而其尤害者,则在于有病之后,而数与之乳。乳之为物,得热则坚韧如棉絮。况儿有病,则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则愈充满,一与之吮,则迅疾涌出,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消,新乳复充,填积胃口,化为顽痰,痰火相结,诸脉皆闭而死矣。譬如常人平日食饭几何,当病危之时,其食与平时不减,安有不死者哉?然嘱病家云:乳不可食,则群相诟曰:乳犹水也,食之何害?况儿虚如此,全赖乳养,若复禁乳,则饿死矣。不但不肯信,反将医者诟骂。其余之不当食而食,与当食而反不与之食,种种失宜,不可枚举。医者岂能坐守之,事事合节耶?况明理之医能知调养之法者,亦百不得一。故小儿之所以难治者,非尽不能言之故也。
 
痘科论 
    今天下之医法失传者,莫如痘疹。痘之源,藏于脏府骨脉,而发于天时。所谓本于脏腑骨脉者,凡人受生之初,阴阳二气,交感成形。其始因火而动,则必有渣滓未融之处,伏于脏腑骨脉之中,此痘之本源也。然外无感召,则伏而不出,及天地寒暑阴阳之气,沴戾日积,与人身之脏腑气血相应,则其毒随之而越,此发于天时者也。而天时有五运六气之殊,标本胜复之异。气体既禀受不同,感发又随时各别,则治法必能通乎造化之理而补救之,此至精至微之术也。奈何以寒凉伐之,毒药劫之哉?夫痘之源,不外乎火,固也。然《内经》云:火郁则发之。其遇天时炎热,火甚易发者,清解固宜。若冬春之际,气为寒束,则不起发;发而精血不充,则无浆。浆而精血不继,即不靥。则温散提托补养之法,缺一不可,岂得概用寒凉?至其用蚯蚓、桑虫、全蝎等毒药,为祸尤烈。夫以毒攻毒者,谓毒气内陷,一时不能托出,则借其力以透发之。此皆危笃之症,千百中不得一者,乃视为常用之药,则无毒者反益其毒矣。病家因其能知死期,故死而不怨。孰知服彼之药,无有不死,非其识见之高,乃其用药之灵也。故症之生死,全赖气血。当清火解毒者,则清火解毒;当培养气血者,则温托滋补,百不失一矣。呜呼!谬说流传,起于明季,至今尤甚。惟以寒药数品,按日定方,不效,则继以毒药,如此而已。夫以至变至微之病,而立至定至粗之法,于是群以为痘科最易,不知杀人亦最多也。
妇科论 
    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且多症瘕之疾。其所以多症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故古人名妇科谓之带下医,以其病总属于带下也。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旁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更参合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变化之,则每症必有传受,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至如世俗相传之邪说,如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论。夫胎前宜凉,理或有之,若产后宜温,则脱血之后,阴气大伤,孤阳独炽;又瘀血未净,结为蕴热,乃反用姜桂等药,我见时医以此杀人无数。观仲景先生于产后之疾,以石膏、白薇、竹茹等药治之,无不神效。或云:产后瘀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此大谬也。凡瘀血凝结,因热而凝者,得寒降而解;因寒而凝者,得热降而解。如桃仁承气汤,非寒散而何?未闻此汤能凝血也。盖产后瘀血热结为多,热瘀成块,更益以热,则炼成干血,永无解散之日。其重者,阴涸而即死;轻者,成坚痞褥劳等疾,惟实见其真属寒气所结之瘀,则宜用温散。故凡治病之法,不本于古圣,而反宗后人之邪说,皆足以害人。诸科皆然,不独妇科也。
 
《太素脉》论 
    诊脉以之治病,其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夭穷通,知愚善恶,纤悉皆备。夫脉乃气血之见端,其长而坚厚者,为寿之征。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征。清而有神,为智之征。浊而无神,为愚之征。理或宜然。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又有血气甚清而神志昏浊者,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即寿夭知愚,亦不能皆验,况其它乎?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天下或有习此术而言多验者,此必别有他术以推测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说耳。若尽于脉见之,断断无是理也。
 
《活人书》论 
    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盖《伤寒论》不过随举六经所现之症以施治,有一症而六经皆现者,并有一症而治法迥别者,则读者茫无把握矣。此书以经络病因传变疑似,条分缕晰,而后附以诸方治法,使人一览了然,岂非后学之津梁乎?其书独出机杼,又能全本经文,无一字混入己意,岂非好学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继往开来者乎?后世之述《伤寒论》者,唐宋以来,已有将经文删改移易,不明不贯。至近代前《条辨》、《尚论编》等书,又复颠倒错乱,各逞意见,互相辨驳,总由分症不清,欲其强合,所以日就支离。若能参究此书,则任病情之错综反复,而治法仍归一定,何必聚讼纷纭,致古人之书,愈讲而愈晦也。
 
千金方外台论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法病,其论脏府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至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古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采之益。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之心志哉?等而下之,更有无稽杜譔之邪书,尤不足道矣。
 
脉经论 
    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其中旨趣,亦不能画一,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盛衰寒热,及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藏,与所现之症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所以《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若执脉经之说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症,而不知皆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同一脉也,见于此症为宜,见于彼症为不宜;同一症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症不合,从症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无所适从。所以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人持一论,得失相半,总由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读脉经者,知古来谈脉之详密如此,因以考其异同,辨其得失,审其真伪,穷其变通,则自有心得。若欲泥脉以治病,必至全无把握。学者必当先参于《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说而贯通之,则胸中先有定见。后人之论,皆足以广我之见闻,而识力愈真,此读脉经之法也。
 
金匮论 
    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惜其所载诸病,未能全备,未知有残缺与否。然诸大症之纲领,亦已粗备。后之学者,以此为经,而参考推广之,已思过半矣!自此以后之书,皆非古圣相传之真诀,仅自成一家,不可与金匮并别也。
 
伤寒论论 
    仲景伤寒论编次者,不下数十家,因致聚讼纷纭,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观伤寒叙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故其文亦变动不居。读伤寒论者,知此书皆设想悬拟之书,则无往不得其义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条在前,或以此条在后,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经因彼经而变,互相诟厉。孰知病变万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几叔和所定为可信,何则?叔和序例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则此书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辨驳,以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无叔和,安有此书?且诸人所编,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夫六经现症,有异有同,后人见阳经一症杂于阴经之中,以为宜改入阳经之内,不知阴经亦有此症也。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圆机活法,泯没不可问矣!凡读书能得书中之精义要诀,历历分明,则任其颠倒错乱,而我心自能融会贯通。否则徒以古书纷更互异,愈改愈晦矣。
 
《难经》论 
    《难经》非经也。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也。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尽善者,其问答之词,有即引经文以释之者。经文本自明显,引之或反遗其要,以至经语反晦。或则无所发明,或则与两经相背,或则以此误彼,此其所短也。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不知创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书,而越人引以为证乎?自隋唐以来,其书盛着尊崇之者固多,而无能驳正之者。盖业医之辈,读《难经》而识其大义,已为医道中杰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内经》,求其异同得失乎?古今流传之载籍,凡有舛误,后人无敢议者,比比然也,独《难经》乎哉?余详余所著《难经》经释中。
 
 
共有1689条记录,169页,显示1581--1590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China Medical Device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