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医药研发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中医学习  难病诊治  针灸大全  中药图谱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药膳食疗  治未病  中医药词典  中药堂
难病诊治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外科
皮 肤 科   妇科
儿  科   五官科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神经及精神系统难病


肿瘤防治
脑 癌 | 鼻咽癌 | 上颌窦 舌 癌 | 唇 癌 | 喉 癌
口咽癌 | 甲状腺肿瘤
食管癌 | 支气管肺癌
胃 癌 | 胰腺癌
原发性肝癌 | 大肠癌
乳腺癌 | 宫颈癌 | 卵巢癌 绒毛膜癌与恶性葡萄胎
肾 癌 | 膀胱癌 | 阴茎癌
前列腺癌 | 睾丸癌
白血病 | 恶性淋巴瘤
皮肤癌 | 恶性黑色素瘤

   
蔡淦 医案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名医风采 > 蔡淦
 

    案一、黄××,男,45岁,工人,曙光医院住院病人,住院号:99/6112

    病史及医案:1999年10月25日。直肠癌手术后,大便溏泄,甚则如水样,每日十余次,历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已一月余,均未见效,苔白腻,舌质暗,舌体胖,脉细,良由脾肾两亏,脾虚则运化失司,肾虚则关门不固,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治拟健脾温肾,固涩止泻为法。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直肠癌术后

    处方:党参15g  防风10g  白芷6g  苍术15g  白术15g  炮姜10g  山药30g  扁豆衣15g  桔根6g  肉果10g  煨诃子10g  赤石脂30g  吴茱萸6g  补骨脂15g  焦山楂15g  焦六曲15g    5帖

    效果:1999年10月30日。大便成形,每日1~2次,苔薄腻,脉弦细。守原方继服七帖。

    案二、姜××,男,54岁,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门诊号:017506

    病史及医案:1997年11月22日。有胃病史五、六年,1995年12月在某医院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刻下中脘痞塞,嗳气频作,时有中脘灼痛,苔薄黄腻,舌暗红,脉小弦。证属脾虚瘀热内蕴,治拟健脾清热化瘀。

    中医诊断:胃痞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处方:太子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生甘草6g  川黄连3g  连翘12g  蒲公英30g  藤梨根30g  莪术15g 木馒头15g 石见穿15g 水红花子15g  八月札10g  14帖

    效果:1998年6月4日。经上方加减治疗半年后,中脘痞塞及灼痛消除,嗳气减少,苔薄舌暗,脉弦小。6月19日在同一医院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切片检查肠化及异型增生均已消失。

    案三、石××,56岁,职员,上海市名医门诊部,门诊号:110004950

    病史及医案:1996年8月3日。多食善饥,倦怠乏力,目糊,盗汗,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苔薄黄腻舌胖,脉弦,有糖尿病史,空腹血糖10.4mmol/L,证属脾肾亏虚,湿热内蕴,治拟健脾益肾,清热化湿,标本兼顾。

    中医诊断:消渴

    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

    处方:太子参30g  黄芪30g  山药30g  扁豆衣12g  玄参15g  苍术10g  川黄连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15g  白术10g  白芍10g  川石斛15g  桑叶15g  桑白皮15g

效果:1996年10月5日。经上方加减,治疗2月,诸症悉减,大便每日2次,成形,苔腻,舌胖,脉弦,空腹血糖降至5.8mmol/L。

    案四、吕××,男,68岁,门诊号:81/74613

    病史:胸膺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以手扪之,舌面毫无津液,舌红,脉细数,此乃心肾阴虚,心神失养,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仿景岳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大生地15g  北沙参10g  山茱萸肉10g  甘枸杞子12g  麦冬30g  淮山药12g   云茯苓12g   炙甘草4.5g  赤芍10g  白芍10g  五味子3g  酸枣仁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生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按: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辛散太过,耗气伤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然心本乎肾,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关系至为密切,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

    案五、徐××,女,24岁,住院号:83/5482

    病史:患者缘畏寒高热(T39.6℃)头痛、遍体酸楚,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经用解表药治疗后,诸症悉除,惟感胸闷气短,心慌,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70次/每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Ⅲ°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医案:发热之后,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倦怠乏力,苔薄黄,舌质淡红,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有间歇,表证虽解,而热毒未清,伤阴耗气,心阴亏虚,心气不足,心神失宁,治宜清热解毒,滋养心阴,补益心气而宁心神,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15g  麦冬18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5g  佛手片10g  八月札10g  苦参片15g  丹参12g  淮小麦30g  大枣5枚

    效果:连续服药1月余,胸闷气短已平,心悸亦除,精神振作,心电图复查:早搏消失。

    按: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伤阴耗气,致使心气心阴俱虚,心神不宁,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板蓝根、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

    案六、康××,女,42岁,住院号:73/2464

    病史:有关节炎20十余年,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13年,心绞痛史10余年。3天来高热伴有右拇指关节肿痛而住院,入院后经用激素、抗风湿治疗,中药内服,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关节肿痛亦除,红血球沉降率自128mm/小时,逐渐降至31mm/小时,惟入院后第6天起心痛复发,甚则1日数发,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用中西药物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近1月,心绞痛仍未控制。

    中医诊断:痹证  胸痹

    西医诊断: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绞痛

    医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定时,发则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头额汗出,四肢湿冷,痛去一如常人,惟觉虚弱乏力,舌淡,苔薄而干,脉细数无力,此久病之人,热病之后,不惟心阳不足,心阴亦已暗耗,总观前治,疏伐有余,益养不足,心阴宜滋养,心阳宜振通,寓补于通,寓疏于养,一味温燥,恐难戈获,方宜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9g  桂枝6g  生地30g  党参15g  麦冬15g  火麻仁12g  阿胶9g(烊冲)  红枣10枚  生姜6g

    以陈酒加水煮药取汁服。

    效果:服药当天,心绞痛遂得到控制,嗣后以此方巩固治疗1月而出院。

    按:本例胸痹以阴阳俱虚为本,阴虚则不能荣养心血,阳虚则不能宣通脉气,故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检点前治之方药,有类炙甘草汤者,惟或无生地,或有生地而未用酒者,此方于滋阴药中,配以辛通健中之参桂姜酒,颇有深意,《名医方论》有“地黄、麦冬得酒者良”,查《千金》、《肘后》诸方书均有地黄与酒同用之方剂。

    案七、汪××,女,48岁,住院号:75/2176

    病史:患者因过度劳累,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入暮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心率每分钟40次,心电图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阿托品等治疗,效果不显著。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医案:胸闷如压,心悸不宁,气短,劳则尤甚,头晕,寐短,乱梦纷纭,苔薄,舌淡胖,脉沉迟(每分钟45),肾阳虚衰,心阳不振,神不守舍,治宜温肾益气,强心安神。

    处方:熟附子12g  炒党参15g  仙灵脾15g  紫丹参12g  炙黄芪12g  炒当归10g  炒枣仁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辰远志3g  鹿角粉3g(吞)

    效果:服药一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均除,夜寐亦安,心率恢复,达60次/分钟。

    按: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故见胸闷且痛,气短心悸诸症,附子既温补肾阳,又温补心阳;仙灵脾、鹿角粉温肾助阳,且温而不燥;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故用黄芪补气,当归、丹参养血,气血流畅,通则不痛;丹参、枣仁、淮小麦、远志养心安神。阴阳调和,则脉气自通,心率恢复正常。

    案八、黄××,男,48岁,住院号:74/4789

    病史: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发作,遂来急诊,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梗塞,收入病房,今日复查心电图示:前间壁梗塞向前壁发展,血压100/60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医案:胸闷痛彻背,短气不足以息,汗出,四肢欠温,苔薄,脉沉细,胸痹为患,心气极虚,胸阳不宣,血行失畅,颇有正气暴脱之虞,急拟养心固脱法,参以活血之品。

    处方:红参6g(另煎冲)  麦冬9g  五味子3g  炙甘草6g  黄精30g  山茱萸肉15g  煅龙骨30g(先煎)  红花6g  桃仁9g  当归9g

    效果:1剂药后,四肢转温,胸闷痛见减,以原方加减治疗65天,胸痛消失,心电图复查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

    按:本例为胸痹重症,短气不足以息,汗出,细致欠温,脉沉细,为心气极虚而有厥脱的迹象,治以红参峻补元气,麦冬、黄精养阴,再配以山茱萸肉、煅龙骨收涩固脱,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至少在15g以上才能发挥作用。但胸痹总有闭塞不通,故治疗还须着眼于通,即使本例虚象显见而用补法时,也不可忘乎于“通”,所以方中仍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

    案九、李×,女,62岁,住院号:78/025

    病史:患者胸前区疼痛已四年,每日发作1-3次,每次1-5分钟,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88次/分,心率规则,血压120/88mmHg。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医案:胸闷如窒,心前区疼痛,每日发作-3次,发则泛泛欲恶,不思饮食,苔薄腻,脉细滑,此乃痰瘀盘踞,胸阳痹阻,胃失和降,治宜宣痹通阳,豁痰开结,和胃降逆,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橘枳姜汤加味。

    处方:瓜蒌12g  薤白4.5g  制半夏10g  生姜3g  丹参15g  白檀香3g  枳实10g 

陈皮6g  砂仁3g(研吞)

    效果:诸症悉除,精神振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改善。

按:本例胸痹,辨证为痰瘀互结,除胸阳痹阻外,胃气亦失于和降,故恶心,纳少等症,运用心胃同治,使病情明显好转。

    案十、余×,男,51岁,门诊号:83/79681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三年前曾因心前区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痛频繁发作,伴有心肌短气,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部摄片示:主动脉增宽,血压200/100mmHg,曾服中药500多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陈旧性心肌梗塞  高血压病

    医案:胸闷短气,心痛彻背,并向左腋下和臂部放射,每日发作频繁,动则心悸汗出,头晕头痛,夜寐短少,纳食不佳,大便干结,间日一行,苔薄黄腻,舌淡红,脉弦滑,证属心气不足,痰热内蕴,肝阳上扰,治拟补益心气,清化痰热,平肝潜阳,十味温胆汤合大陷胸汤加减。

    处方:党参10g  茯苓12g  制半夏12g  枳实10g  陈皮6g  全瓜蒌12g  川黄连2g  炒枣仁10g  辰远志3g  石菖蒲9g  生龙骨15g(先煎)  珍珠母30g(先煎)

    效果:药后心痛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继续原方加减30剂,诸症悉减。

    按:本例胸痹辨证非阴寒凝滞,亦非痰浊盘踞,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少效,而是心气不足,痰浊日久化热,痰热内蕴,方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十味温胆汤益气宁心化痰,因胃纳不佳,故去熟地等滋腻之品,石菖蒲既能化痰湿,又能健胃宁神;生龙骨、珍珠母既平肝潜阳,又安心神。

    案十一、成××,男,71岁,住院号:76/2057

    病史:左侧胸部阵发性刺痛两天,伴有心悸,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多发性早搏及偶发室性早搏。入院后曾用利多卡因治疗心率失常。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西医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心率失常

    医案:1976年6月21日。左胸刺痛阵作两天,便秘七日未通,口臭目干,心悸不宁,脉弦不匀,舌边红带紫,苔白腻,症属劳伤心脏,湿滞热瘀交阻,先拟清热化湿,活血通腑去滞。

    处方:黄连1.5g  制半夏12g  全瓜蒌12g  川厚朴9g  枳实15g  生大黄6g(后入)  当归24g  川芎9g  红花6g  苦参片15g  失笑散9g    5剂

    二诊:1976年6月26日。

    医案:动则左胸作痛,大便已解两次,但舌苔腻未化,口不干,脉虚弦,痰湿瘀虽减未化,心脏气血流行不畅,拟前方出入。

    处方:前方去黄连、生大黄、红花,加制大黄9g、石菖蒲9g。

    三诊:左胸闷痛未发,夜间惊惕,烦懊不宁,舌苔厚腻已化,大便四日未行,热瘀尚未尽化,心阴已见耗伤,拟养心清热,活血化瘀。

    处方:北沙参15g  麦冬15g  山栀9g  苦参片15g  丹参15g  当归15g  降香4.5g 

细石菖蒲9g  失笑散9g  磁珠丸6g(分吞)

    效果:经17天中药治疗后,胸痛、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次第而愈,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

按:本例胸痹属阳结痰热,故始用小陷胸合小承气汤治疗,先去其邪,再议其补,三诊见心阴耗伤,方用养心清热之法,是先攻后补的范例。

    案十二、陶××,女,62岁,门诊号:85/28143

    病史:慢性咳嗽,反复发作,已十余年,近一个月来,经常胸闷胸痛、咳嗽、喘息不得卧。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胸部透视见:两肺纹理增深,肺野透亮度增加,主动脉延伸迂曲。

    中医诊断:胸痹  咳喘

    西医诊断:冠心病  慢心支气管炎  肺气肿

    医案:咳喘十年,逢冬辄发,咳吐白色粘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近月来,胸闷且痛,痛时牵掣及左侧肩背,两下肢欠温,苔薄腻,舌淡青,脉弦滑,证属痰浊内蕴,心阳痹阻,肺失宣降,血不流畅,治宜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佐以活血之品。

    处方:川桂枝6g  瓜蒌皮10g  薤白头4.5g  桃仁10g  杏仁10g  厚朴6g  枳实10g   紫丹参15g  赤芍10g  白芍10g  制半夏10g  炙甘草4.5g  陈皮6g

    效果:服药18剂后,胸痛已除,咳喘胸闷亦减,夜能平卧。

按:本例胸痹伴见咳喘,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复方图治。白酒虽能通阳,但酒性上升,有助于气逆,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厚朴、半夏、枳实、陈皮、杏仁行气降逆,化痰散结,桃仁、杏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医话

    一、疑难病证,多缠绵难愈,或因病邪峻厉,或因正气不支,或因症情复杂,宿疾而兼新病,内伤又兼外感,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多种因素,凑合而成,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对策。诚如喻昌所说:“病千变,药亦千变”。但这个“变”决不是漫无边际的乱变,“万变不离其宗”,要有“准绳”。对外感热病的治疗,应采取“扭转”“截断”的方法,所谓“扭转”,即因其势而导;所谓“截断”,即“先安未受邪之地”。其目的是使疾病不再继续发展,从而迅速得到控制。所谓“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应采取“调养”“调整”的方法,所谓“调养”,即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所谓“调整”,即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归于平衡,因病久缠绵,根深蒂固,治疗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方药能切中病机,就不必轻易改弦更张,应守法守方,缓缓图之。所谓:“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

    如上所述,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法虽有不同,但两者又有联系,内伤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又进一步促进内伤,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应遵循王孟英之旨,外感病宜“实中求虚”,内伤病宜“虚中求实”。

    二、任何一种疾病,无论其证候如何变化,但证候的性质、特征均可反映该病的本质,治疗时,兼顾其病,往往较不兼顾其病疗效要高。即使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时,也是如此。若异病同证时,并不完全同治,而是同中有异,此异即异在对病的治疗上,如哮喘与癃闭,在其病程过程中均会出现“肾阳虚弱”的证候,在用温补肾阳的共同的治法时,哮喘当兼顾纳气,癃闭必兼顾通利,这就是因病不同而同中有异。若同病异证,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时,因证是同病之证,治疗也要异中有同,此同即同在对病的治疗上,如癃闭的治疗,根据证候不同,虽有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补脾肾诸法,但由于同属癃闭,病位在膀胱,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着重于通利。

    三、脾胃有病,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其它脏腑有病,也可影响到脾胃。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或统摄无权而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另一方面,若思虑劳神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脾虚运动功能减退,生气不足,则肺不能得脾胃的资助而气虚;肺气久虚,亦可影响气的生成而致全身气虚,引起脾气变虚。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横逆犯胃g脾,而形成肝胃不和,及肝脾失调的病变。反之,若脾失健运,生湿蕴热,熏蒸肝胆,也可影响到肝的疏泄。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转相滋养,相互为用。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以上是应用脾胃学说指导心、肝、脾、肺、肾诸脏治疗的理论依据。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