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 医药招商 | 医药资讯 | 企业大全 | 医药站点 | 产品供求 | 医药搜索 | 医药研发 | 医药展会 | 医药人才 | 医药论坛 |
|
||
|
|||||||||||||||
|
|||||||||||||||
一、针药并用,内外同治 早在1921年,杨氏即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其业务范围极为广泛。在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千方百计地解除病人疾苦。当运用针灸中药治病,是因人因病而施。其选用原则是根据病种的治疗需要,病症的轻重缓急,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来决定取舍的。 凡属全身性疾病和急重病症,大多以针药并用。如感冒发热,治当疏解,药则麻桂、荆防、桑菊、银翘等方选用;针必印堂、大椎、风池、曲池、合谷诸穴参治。其头项强痛者,药加葛根,穴增风池;内心烦热者,药用芩、连,穴取内关。如胃脘疼痛,药用保和、健脾、枳实消痞诸方;针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等穴;中脘针后拔火罐,有消痞定痛之功;隔姜艾灸,有温阳化浊之效。如治痛风患者唐某,男,52岁。痛风3天,两足核骨及足踝背红肿发热疼痛,夜间尤其,身热有汗不解,左核骨压痛拒按,足背有按陷,履地作痛,口苦,溲短赤,舌苔薄腻而黄,质红,脉形濡滑,形肥体丰,嗜酒成癖,此酒湿壅滞化热,湿热之邪稽留,循经下注,发为酒脚风之症。治当清解疏泄,化湿利尿为主。治以针灸中药并用。针灸取穴: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用捻旋泻法,留针半小时,每10分钟捻旋1次。中药内服:佩兰、藿香、山栀、连翘、小赤豆、防风、防己、苍术、赤苓、忍冬藤、忍冬花、川黄柏、福泽、怀牛膝、车前子,2帖,每日1贴,煎服2次。复诊时诸症均缓,核骨仍有压痛,属气滞血瘀,前法参以活血化瘀。针灸取穴同上,中药原方加当归尾、赤丹参、赤芍,续服二贴。再复诊时诸症告痊,压痛消失,步履已便。针灸取穴同上加温针,停服中药,随访观察。嘱坚决戒酒,切忌膏粱厚味,注意保暖节劳,以免复发。 查《中国医学大辞典》有酒风脚的记载,“因饮酒过多所致,发时腿足肿痛难忍”,这与杨氏所说的痛风――酒脚风雷同。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因嘌呤代谢紊乱,致血尿酸浓度增加的痛风症。 如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药用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针刺则大椎、风门、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冲等穴轮取。对腰腿痹痛之膝胫酸麻胀痛,甚至肌肤麻木不仁者,针刺和药酒并用(独活、鹿角霜、当归、桑枝、海桐皮、红花、玉竹、木瓜、怀牛膝、山药、丹参、杜仲、冰糖,用上好高粱酒浸透,临卧服一两),厥功非小。盖取《素问·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之意。其膝胫麻痛不仁,日久不愈者,用川乌、草乌、络石藤、桑枝、天仙藤、生姜煎汤熏洗,效果甚佳。又如病灶局限,病因单纯,病程较长的腱鞘炎,取压痛点用合谷刺法,并加温针,再用生香附、威灵仙、红花、天仙藤,畏冷者加水浮萍、生姜;发热者加薄荷头,煎汤熏洗,每获奇效。此即“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之意。凡遇颈、胸、腰椎肥大之顽痹痼疾及局部压痛拒按者,按久病必有瘀,凡遇血瘀气滞者,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吸出瘀血凝块,以活血化瘀之法,收祛瘀生新之效,达到消散血瘀气滞的目的,可收意想不到的疗效。 此外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癫痫治以针刺和丸药并用;小儿麻痹症用半刺法和福幼膏同治;软脚风以针刺、中药煎剂和神鹰健步丸并进;大麻风则纯用中药合丸吞服,缓缓图愈,疗效卓著。 针灸中药,虽有外治、内治之分,但针药同源,治亦同理,都是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法则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调和阴阳气血,祛邪扶正,治愈疾病,这是没有分歧的。因此,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可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决无矛盾之理。杨氏说:“早在唐代医学分科伊始,孙思邈《千金方》就说过:‘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药。’可作为学医行医的座右铭之一,谨记不忘。为医者如能熟练地掌握针、灸、药三套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遇到适宜于针灸治疗的,就用针灸,适宜于药物治疗的,就用药物,适宜于针药同用的,就针药兼施。使针灸和中药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针药合流,因病而施,才能千方百计地提高疗效,为解除病人痛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刺罐结合,活血化瘀 杨氏在临床上对头痛、项强、面瘫、丹毒、肩背腰腿痹痛诸症,常用针刺加拔火罐的方法,以增强舒筋活络,疏通气血,开豁毛窍,镇痛祛邪的功效,得心应手,效果极佳。此法得自师传经验,经杨氏改进成为每套六只的套叠式铜质火罐,推广使用,刺罐结合,遂成一家。到60年代初期,杨氏运用七星针叩打后加拔火罐,以吸出瘀血凝块,这种既是多针浅刺,又是拔罐出血,即是古代针法的综合改进,名之曰“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则是刺罐结合的一大飞跃。在临床上对多种顽固性疾病以及局部压痛拒按,辨证属于气滞血瘀之症,皆可治疗。由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一定要用具有活血化瘀治效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来达到祛瘀生新的目的。此法也可用于某些急性病症,如急性腰扭伤,落枕等,都能立竿见影。 颈、胸、腰椎肥大,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症状以颈、肩、臂、胸、背、腰、腿酸痛为主症,如伴有脊神经受损者,可出现麻木刺痛,感觉异常,日轻夜重,甚则影响睡眠。症由风寒之邪入侵背俞,迁延日久,瘀血凝于络隧,气血阻遏,不通则痛。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疗效良好,多数病例治疗前肌电图检查有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异常肌电发放,经治后异常肌电可减少或消失。如治吴某,男,49岁,木工。头胀项背酸痛,左手畏冷青紫,尺侧麻木,左4、5指经常麻木。摄片示颈5~6及6~7椎间隙轻度狭窄,椎体边缘可见少许骨质肥大。皮温测定:右内关30.5℃,左内关29℃。肌电图检查:左三角肌插入时见正相电位,放松时见纤颤电位,肱二头肌及肱桡肌在挪动针极时见纤颤电位。诊断:颈椎病。针取:颈5、6椎、大椎、肺俞(双)用七星刺叩刺80次,加拔火罐10分钟,吸出瘀血1~3ml不等,针刺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外关(均左)等穴,每周2次。经3个月治疗25次,颈项部酸痛消失,左手麻刺明显减轻,左手青紫减退,皮温测定左右均29℃;肌电图复查,除三角肌有少量纤颤电位外,肱二头肌,肱桡肌均无异常电位。 此外“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对顽固性面瘫、复发性荨麻疹,肱骨外上髁炎等之属于气滞血瘀者,均有显著疗效。 三、擅治中风,通常达变 杨氏对卒中的辨证分类,基本上按《金匮要略》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对卒中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针药兼施,因人因病而异,灵活机动,通常达变,深得病家信仰。 针灸治疗对中脏者用平肝熄风、化痰开窍为主。常用穴位:百会、风池、水沟、太阳、曲池、合谷、阳陵泉、太溪、太冲。若火盛者,症见面红目赤,皮肤灼热,溲赤,口臭,舌质红或绛,苔黄糙或焦黄,加大陵,行间,间使,阳辅,以泻心包、肝、胆之火;痰盛者,症见体丰面白,喉间痰鸣或胸腹痞闷,苔白厚腻,脉弦滑;加足三里、内关、天突、列缺、丰隆;窍闭者,症见猝然昏仆,面赤,口噤,两手握固,息粗痰鸣,大便秘结,加中冲、涌泉,或用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出血;中经络半身麻木不仁,口角歪斜,言语蹇涩,或中脏腑经治后神志转清,仅留上述偏瘫症状者,取穴以舒筋活络为主,常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风市、丰隆、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肘部拘挛者加尺泽、曲泽,用深刺法,有解除拘急止痛之效;肩部痛甚者,选用肩髃、肩髎深刺,或肩髃用扬刺法(正内一,旁内四),加拔火罐,局部畏寒者用温针。 杨氏在治疗卒中的各个不同阶段,除针灸外常兼服中药,起到加速治愈提高疗效的作用。在中脏腑重症,当浊痰蒙闭期,症见神志昏迷,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间痰鸣,或见抽搐,脉弦滑,苔白腻,治以平肝熄风,化痰开窍,药用:天麻、钩藤、竹沥半夏、僵蚕、杏仁、郁金、枳壳炭、生石决明、九节菖蒲、玉枢丹;当炽热化燥期,症见神识略清、偏瘫、失语、口臭、溲赤、大便干燥、舌尖有红刺,苔黄糙或焦黄,脉弦滑带数,治以化痰开窍,清心凉肝。药用:竹沥半夏、杏仁、郁金、全瓜蒌、川黄连、黄芩、黑山栀(或用龙胆草)、生大黄、枳壳炭、九节菖蒲;当伤阴劫津期,症见神志尚清,肢体不遂,口角歪斜,大便秘结,虚烦少寐,舌质红,或光剥无苔,脉细带数,治以润肠通腑,养阴舒络法,药用:鲜生地、鲜石斛、麦冬、杏仁、瓜蒌仁、柏子仁、远志、生黄芪、当归、地龙、桑枝、火麻仁;在中经络轻症,症见半身不遂,乏力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血压不高,脉象无力,苔少,治以补气,气行则血行,营卫循行得畅,肢体才能活动自如,用生黄芪煎汤代茶;若舌质紫暗,脉濡或涩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偏阳虚者,玉屏风散加减。仅遗留偏瘫,无其它不适者,用人参再造丸,每日1-2粒;若患肢疼痛者,用小活络丹,每日一丸。 曾治王×,男,48岁。2天前,夜半起床小便跌仆,神志昏朦,右肢不遂,舌强语蹇,倦怠嗜卧,时有烦躁,小溲黄赤,脉弦滑带数,舌苔黄腻,尖燥,平素常有肝阳头痛,此浊痰内盛,蒙闭清窍,逐渐化热,引动肝风,流窜经络,以致脏腑经络同病,先予平肝熄风,豁痰开窍,取穴:百会、太阳、间使、丰隆、太冲,用捻旋泻法;合谷、阳陵泉,先补左侧,后泻右侧。内服药处方;天麻、杏仁、竹沥半夏、川黄连、黄芩、石菖蒲、灵磁石、僵蚕、蝎尾、玉枢丹。针药每天1次。3天后,神志较清,问之有答,住院半月左右,出现便闭,用五仁丸方加减获效。第20天开始,能自己翻身,右手稍能屈曲。取穴:百会、风池、肩yu、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丰隆、太冲,均右侧,用捻旋泻法,针灸2天1次。中药停服。1个月后,右下肢能内服及屈曲,手指能活动,共住院71天。出院时可短途步行,右手能高举至头,惟动作稍缓慢少力而已。 杨氏早年崇尚《内经》、《金匮》的学术思想,治疗中风以外风论学说为指导,立方治法以祛风通络为主。晚年又精读《医林改错》,受王清任学术观点的熏陶,结合临床经验,体会到卒中不仅由于风邪侵袭,而正气不足是该病之本。《医林改错》对卒中半身不遂,既无寒热之表证,又无疼痛之兼证,皆属元气亏损;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亦由气虚不摄和血络阻塞所致,乃立补阳还五汤之法,杨氏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从过去的祛风通络法,转为益气活血化瘀法。又引用《素问·五脏生成篇》“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来说明中风后偏瘫,当是气虚血瘀,故为半身不遂。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用大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才能通调瘀阻之经脉。从而提高了中风后遗偏瘫的恢复率,这是汇集古代医家经验的结晶,对卒中后遗症的治疗,有了全面的认识和见解。 四、详审病因,善调情志 喜、怒、忧、思、悲、恐、惊,此七情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正常情况下,这些情志活动,是在体内各脏腑气血功能相互协调下,经常维持调节平衡而不致病;但过甚或过久的情志活动,就会影响脏腑气血功能的运行,成为致病的因素。是祖国医学病因学的三因之一。在临床上情志致病,以怒、忧、思三者为多见,悲、恐、惊致病者偶亦有之,因喜而致病者则较少见。怒则肝气横逆,肝木乘脾,可见胸闷腹胀,两胁疼痛,头痛眩晕,嗳气吞酸,脉弦,由于“暴怒伤阴”,阴伤则阳失所制,故常伴肝火上炎,面赤升火,甚则呕血。忧愁太甚,则肺气受郁,甚则伤阴,可致形瘁气乏。思虑过度,则脾气郁结,以致胸脘痞塞,运化无权而不思饮食。怒、忧、思三者伤人虽有差异,但有一共同之处,即三者均可使正常运行的气机受阻,以致郁滞。由于人体各脏腑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一有损害,常易相互波及,故具体的伤人何脏,并不截然分明,而各脏腑的证候,也常是相互兼见的。临床上常可见到某些患者,对自己所生的疾病,不能正确对待,有的思前瞻后,忧心忡忡而致忧愁过度;有的不能自重,动辄怒气冲冲,大声呵责,而致暴怒益甚。轻症可因此而成重病,小疾可因之而为沉疴。情志与疾病,每易相互影响,情志过极可诱病发,久病不愈,亦会使情志异常。而情志之间,又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但七情皆可使气机郁滞,甚则耗气伤阴,本为郁滞之症,再用郁滞之术胜之,原是伤阴之疾,再用伤阴之法夺之,是犯虚虚实实之禁。杨氏认为惟独喜乐能使气机和顺,情志舒畅,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针灸大成》也说:“然喜者之人少病,盖其百脉舒和故耳。”故可用喜之法,统调情志之病,惟喜乐亦须适度为佳。至于治疗情志病的方法,杨氏认为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病心药医”的对症疗法。实际上当医生接触病人,为病者诊察之时,治疗即已寓于其中。若能针对病因,劝喻病者,并采用各种方法,使患者心情舒畅,取得病人信任,再予调治,常能获事半功倍之效。故杨氏常说:“要千方百计的救死扶伤,不要一方一计的落于俗套。昔张子和以戏言狂谑,诱病人大笑不忍,而使心下结块于一二日内皆散。当然,用喜乐之法,并不限于用戏言,医生能体谅同情病者,想方设法授以养生之术,以减轻病者痛苦,亦能使病者感到病愈有望而心情舒畅。此不仅为喜乐法的应用,亦可归之为医德之所在。”《灵枢·本神篇》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是古医家为气郁而设,具舒肝解郁之功;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等穴,有理气宽中之效。杨氏不仅常用,而且善用。更在处方中男加佛手柑,女添玫瑰花;中脘针后拔火罐,舒散郁结,宽胸利气,疗效更著。 曾治童×,女,46岁。素有神经官能症。1周来因其夫有事晚归,乃疑夫有外遇,气郁成疾,喜怒无常,胸胁胀闷,眠食不安。其夫知永璇公善治此症,能排难解纷,乃邀往诊。始则闲谈家常,进而诊脉察舌,见舌苔薄润而中微颤,脉形沉细,兼见面红火升,情绪激动时手指颤抖。当洞察症结后,乃婉言劝导,循循善诱,先令其夫早些回来,协助处理家务,分担操持;又劝患者要保重身体,善自珍惜,要体谅丈夫以工作为重。并讲了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夫妻相敬的故事,使两人赧然脸红,笑逐颜开。最后为处越鞠丸方加木香、槟榔、玫瑰花、归脾丸,嘱服3帖,2日后夫妻双双登门道谢,诸症皆消,和好如初。 杨氏行医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情志致病的患者的舌诊诊断,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每每遇到类似神经衰弱的患者,他们饮食正常而面容恍白,主诉繁多而滔滔不绝,由于生活中偶受刺激或惊吓,会出现情绪低落而悒悒寡欢,思想疑虑而睡眠易寤,心悸胸痛而怔忡不宁,脉形濡细无力,有肝胃不和、中气不足的现象。对这种患者的诊断,杨氏认为必须重视舌端有无震颤现象,根据震颤情况的不同而有三种病症的可能:一是正常舌苔而尖端出现震颤的,可以测知该患者胆小如鼠;二是舌苔薄,质淡紫或淡绛而胖的舌尖端出现震颤者,可拟诊为心脏病态;三是在薄黄或白苔的舌端中间处出现微颤的,可以肯定是神经衰弱。对这类患者,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用安养心神,调治脾胃的法则进行治疗,务使心无疑虑,或生欢欣,则病霍然若失;再以东垣《远欲》之言说之,患者可破涕为笑而收显著疗效。杨氏的这一实践经验,在临床上屡试屡验,丝毫不爽。 因情志过甚而致病和陶治情志以治病,正日趋为众所重视,并已形成一种新的疗法,冠之曰情志疗法。其具体治疗可因人因时而不尽相同,但究其目的,均是使病者消除不悦之病因,达到情志舒畅,身心健康的目的。这是我国传统医疗方法的固有特色之一。 |
|||||||||||||||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