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治疗本病在16例以上的文章20篇,对其用药规律作如下分析:
应用频度(例) |
报道文献(篇) |
药 物 |
>600 |
5~6 |
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北沙参、麦冬。 |
3~5 |
生地、王不留行子、丹参、石见穿、山豆根、夏枯草、牡蛎、玄参。 |
505~600 |
2~5 |
黄芪、南沙参、丹皮、海藻、象贝、川贝、穿山甲。 |
200~502 |
2~3 |
熟地、天冬、党参、石上柏、瓜蒌、八月札、苡仁、桔梗、赤芍、龙葵。 |
1 |
五味子、蒲公英、百部、徐长卿、地骨皮、望江南、野菊、山药、海带、天花粉、炙鳖甲、蜀羊泉、紫地丁。 |
>200 |
2 |
当归、桑臼皮、莪本、自术、七叶一枝花、仙鹤草。 |
1 |
漏芦、土茯苓、升麻、白鹤、白芍、黄苓、附子、桂枝、大枣、三棱、桃仁、银花、昆布、生南星、八角金盘、干蟾皮、蛇莓、半枝莲、猫爪草、山海螺、葶苈子、生半夏、紫河车、陈皮、牛黄、麝香、羚羊角粉、白花蛇、全蝎、僵蚕、壁虎、蜈蚣、琥珀、雄黄、冰片、血竭、大黄、青黛、马钱子、乳香、蟾酥、朱砂、藏红花、沉香、人参、枸杞子、石斛、乌梅、杏仁、败酱草、枳壳、净火硝、白矾、郁金、干漆、五灵脂。 |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到,20篇文章涉及到104味药,而且其中58味仅由1篇文章提及,表明药物较为离散。这一方面反映了本病的难治,病情复杂,邪正交错,用药上往往须兼顾各方面,因而处方时药味较为庞杂。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治法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各地不断寻求新药,摸索新的治法占然而也有相对集中之处,即养阴、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度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