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蛲虫病 |
蛲虫病是烧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以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症状。人是烧虫唯一的自然宿主,传染源是本病患者,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但以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于传播流行。中医亦称“蛲虫”,或称“线虫”。 |
|
|
蛔虫病 |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儿童发病率最高,不仅可影响患儿的食欲和肠道功能,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蛔虫病病人是传染源,虫卵经口吞人为主要传播途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的发病率比城市高。成虫寄生于肠道,扰乱气机,劫取营养,损伤脾胃,耗伤气血,对小儿的成长与健康有较大影响。中医又称蛔虫为“唾虫”、“旺虫”、“长虫”。 |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甚者心肌损害等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春秋季多见。本病属中医“温疫”范畴。 |
|
|
细菌性痢疾 |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征。本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1~7岁儿童为多见,夏秋季最易发病。本病属中医“痢疾”范畴,又称“肠?荨薄?“滞下”。 |
|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发生在夏季。临床以高热、抽搐、昏迷为主症,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常伴有呼吸障碍等危象,重症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暑温”、“暑风”、“暑厥”、“暑痉”的范围。 |
|
|
脊髓灰质炎 |
脊髓灰质炎是由灰髓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小儿麻痹症”。临床以发热(双峰热),轻咳,咽红,肢痛,或伴呕吐,腹泻,肢体瘫痪等为特征。多见于6个月~2岁的小儿,常发生在夏秋季,本病在麻痹前期属温病学范畴,病后期出现肢体萎软瘫痪,则属“痿证”、“痿芴”等范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