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话
前两天,北京就连续发生两起城市道路作业者被撞身亡的事件。的确,车祸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我国人群 健康和社会安全的主要问题。尤其应当警惕的是,中青少年是车祸的主要受害者。
为响应联合国的倡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国家质检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共同主办的“和谐交通·中国行——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大型车队考察与宣传活动”已于日前圆满结束。该活动历时22天,总行程近7千公里,旨在唤起公众特别是年轻道路使用者关注道路交通伤害。
■青少年与道路安全的8个现实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称,“年轻的道路使用者”是可能因交通碰撞而死亡、受伤及伤残的主要危险群体,表现如下:
1.每天有1000多名25岁以下的 儿童和青年死于道路交通碰撞事故,已成10-24岁的主要死因。据中国CDC调查,车祸也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其中,死于道路交通伤害的人群中,年龄在15-44岁之间的占一半以上。
2.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或受伤者大多为行人、骑自行车者、驾驶摩托车者或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者,高收入国家中大多数年轻受害者是新驾驶员。
3.超速行驶是年轻 男性驾驶员最常见的一种违反交通规则行为,所造成的道路交通碰撞事故占所有事故的三分之一。
4.驾车但缺乏经验的青年,如血液酒精浓度高过0.05G/DL,发生碰撞事故的危险是年龄大、经验较多的驾驶员的2.5倍。
5.戴头盔是减少摩托车事故造成的头部受伤和死亡的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也应当鼓励骑自行车的 儿童戴头盔。
6.正确使用安全带可将发生事故时的死亡危险减少61%。执行安全带规定的重点应当是最有可能不系安全带的年轻的驾驶员和乘客。
7.强制性使用 儿童约束装置甚至可将儿童死亡人数减少35%。
8.在夜晚,穿色彩鲜明或能够反光的衣服可有助于行人和骑自行车者避免碰撞事故。
■学习和运用“DRABC”急救原则
专业人士认为,紧急救护是预防伤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DRABC的意思是Danger(危险),Response(意识),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irculation(循环)。
D——确保环境安全:要保障现场伤员,施救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因为大家可能忽视对周围环境的注意,为二次事故埋下了隐患。所以在抢救伤员前一定要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并关掉汽车引擎,方可进行急救。
R——检查伤者的清醒程度:可轻拍伤员肩部并呼唤伤者,“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伤员如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即为意识丧失。
A——开放伤员气道:开放气道并清除伤者口鼻内的异物,如呕吐物、痰、血块等。
B——判断伤员呼吸情况:对无呼吸的伤者进行人工呼吸。
C——判断伤者脉搏是否跳动:如无脉搏及循环征象进行心肺复苏法。如伤者意识不清,但有呼吸和脉搏,应立即处理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伤情,并将伤者放置成复原卧位,以确保气道通畅。
■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注意7个要点
在意外灾害事故发生时,如何让专业人士尽快赶到身旁?正确拨打急救电话非常重要。注意几个要点:
1.说清意外伤害类型、伤势或发病的主要表现;
2.事故或发病的发生地点;
3.病人的性别、年龄,伤亡或发病人数;
4.如果了解病人,要简单说一下患者既往的病史,以及现场情况、其他特殊情况;
5.留下能够与现场联络的电话号码,以便急救人员与现场联络指导自救。
6.一定让120先挂线,保证对方已经完整了解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7.如果旁边有旁观者,请他协助救援后,帮助现场抢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