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雷雨频繁,高温高湿环境下,也要注意呵护心脏健康。医学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高于60%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承受额外压力。因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会启动一套复杂的散热机制,而这套机制的核心参与者正是心血管系统。
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约33-35℃)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降温方式。此时,身体会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来增加血流量——皮肤血流量可从常温下的约500ml/min激增至高温下的7000-8000ml/min,相当于全身血液在几分钟内就要完成一次“皮肤循环”。这种血液的重新分配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心脏必须增加输出量40-60%来维持这种高流量状态;另一方面,内脏器官(包括心脏本身)的供血相对减少。对
健康人而言,这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老年人,这种变化的后果会更严重。
此外,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每小时可通过出汗丢失500-1000ml液体。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2%时,血液开始浓缩,粘度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推动血液循环。同时,电解质(尤其是钠、钾)的丢失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增加心律失常风险。美国心脏协会指出,在未及时补水的情况下,高温中暴露2小时即可使血液粘度增加8%-12%。
四个早期信号及早识别
及时识别高温相关心脏问题的早期信号至关重要,典型表现包括4个方面:
胸闷或压迫感:不同于一般的呼吸困难,这种不适常位于胸骨后部,可能放射至左臂或下颌;
异常疲乏:超出环境温度解释范围的极度乏力,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心慌:自觉心跳过速(>100次/分)、漏跳或不规则;
头晕或晕厥:提示脑灌注不足,可能源于心输出量下降引起的血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长期
高血压患者可能表现出“沉默性”症状。这类人群由于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可能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低血压)才有明显不适。因此,在高温天气中,这类人群即使没有典型症状,也应格外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四点护心举措建议掌握
在面对高温高湿的环境时,建议大家做到如下4点护心举措:
第一,环境管理。当天气预报显示“体感温度”超过37℃时,应调整户外活动计划;使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负荷;夜间保持卧室温度不超过28℃,睡眠期间高温会使晨起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40%。
第二,生理监测。每日同一时间测量晨起静息心率,增加10次/分以上提示热适应不良;观察尿液颜色,理想状态应为淡柠檬色,深色提示脱水;有基础
疾病者应增加血压监测频率,收缩压波动超过20mmHg需警惕。
第三,行为干预。采用“少量多次”的补水策略,每小时饮用200-300ml含电解质温水(如在温水中加入少量食盐补充钠);避免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温差超过10℃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痉挛;选择透气性好的凉感面料衣物,可降低皮肤温度2-3℃。
第四,营养支持。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牛油果)摄入,对抗汗液流失;避免高脂
饮食(如含油量高和油炸过的食物,植物中的核桃、芝麻、花生,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减轻
心脏负担。
记住,当汗流浃背时,您的心脏正在默默承受额外的工作——给予它应有的关注和保护,安然度过高温高湿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