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季,原本活蹦乱跳的宝宝开始打蔫儿,不爱玩也不爱吃,还总犯困,大便也稀了,有时还可能发点儿低烧。但是,到 医院去检查又找不出病因。面对这种小患者,中国 中医科学院西苑 医院儿科主任李荣辉给爸爸妈妈们支个招,让宝宝多喝点汤,多吃点酸。
由于宝宝们多在夏天出现上面的症状,因此这种情况 中医称之为“小儿疰(zhù)夏”,虽然它不是很严重的 疾病,但宝宝却没精神、没食欲,且每年夏季两三岁的宝宝最易“中招”。
李主任说,这个时候要让宝宝多喝些解暑开胃的汤。
例如用红枣乌梅煮汤吃,口味酸甜,又能补气、酸敛开胃,对于体弱的宝宝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而荷叶、丝瓜叶与西瓜皮煮汤喝,可以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润肺,对夏季低热、口渴心烦有较好疗效。对于脾胃不好,小便发黄的宝宝,可以喝些冬瓜汤,能健脾利湿。传统的绿豆汤给宝宝当饮料喝,不仅解暑,还能解毒。此外,有一道丝瓜豆腐汤也不错,将适量丝瓜与豆腐同入锅中,加水煮汤。吃丝瓜、豆腐,饮汤。适宜于脾胃虚弱又感暑热者,除发热、少汗、口渴、多尿外,又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面色萎黄的病儿。
除了喝汤,给宝宝多吃点儿酸性食物也能防治小儿疰夏。山楂糕、果丹皮都有开胃健脾的效果。宝宝的日常 饮食也应清淡些,少吃油腻,少吃羊肉、虾等补发的食物。
另外,当气温较高时,应减少宝宝的户外 运动时间,在上午9点以后、下午4点以前,宝宝都应呆在凉爽的室内。
延伸阅读:儿童常见“夏病”的防治
随着炎热的夏季来临,一些孩子出现了呕吐、腹痛、腹泻症状,还有一些孩子持续发热,厌食、流涎、咽部及口腔出现疱疹,有的孩子发热伴有皮疹,因此,父母都非常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下面就谈谈夏季 儿童常见病的防治。夏季 儿童常见病有三大类,一类为消化道 疾病,如急性胃炎、肠炎、痢疾等;另一类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有疱疹性咽炎、咽结合膜热等;还有一类为传染病,如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
急性胃炎、肠炎是夏季最常见的消化道 疾病,主要原因为 饮食失调,如进食过量的冷饮、水果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不思 饮食,严重的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果进食了被细菌感染的食物,还会出现发热、寒战,严重的还会出现惊厥。
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到 医院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夏季,病原体为柯萨奇A 组病毒,多见于婴 幼儿,起病急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咽痛,流涎,拒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数个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1-2日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疱疹也可以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由于疱疹非常疼痛,所以患儿经常是哭闹不安,几天不能进食,出现精神不振,尿少等脱水症状。
咽结合膜热是另一种夏季多发的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呈散发或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有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两侧结膜炎,可伴有球结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上述两种疾病均为病毒感染引起,但由于婴 幼儿的免疫力差,一部分患儿会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性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及支气管炎、肺炎等,个别患儿会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
临床治疗主要针对发热,可选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枕等,还可以口服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口服一些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一般来说不用抗菌素, 如果继发了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感染治疗。
家庭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让患儿充分的休息,不要送去 幼儿园或学前班等,避免交叉感染。其次要让患儿多饮水,进易消化的半流食,不要吃过热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的疼痛,另外要注意患儿的发热情况,如果患儿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疱疹性咽峡炎及咽结合膜热均为自限性疾病,如果不继发细菌感染或出现其它合并症,一般1-2周就可自愈。
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要想预防消化道疾病,首先必须管住孩子们的“嘴”,要规律饮食,由于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所以,进食生冷食品要适量,不要吃流动摊贩的食品及冷饮,不要吃冰箱中存放过久的食品。尽量少吃街边的烧烤食品。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彻底清洗双手。玩具也要定期消毒。
非感染性腹泻,不要滥用抗生素,感染性腹泻要尽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传染病的预防也非常主要,在疾病的高发季节,要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多饮水,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保持大便通畅,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
避免长时间的吹电风扇及空调,居室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