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 > 健康家园 > 健康导航/疾病信息/疾病信息

生死一线间:与心脏病的战斗


www.PharmNet.com.cn  来源: 新华网  日期: 2007-07-28

同仁堂药业
    突发性心跳停止可能发生在大街上,也可能发生在工作岗位上,但最多的还是发生在家中,大约占到75%至80%。
 
    医学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称作临床死亡。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临床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有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也就是所谓的脑死亡,才意味着一个人彻底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意味着,如果掌握正确有效的急救技巧并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也许能将你的亲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心肺复苏
 
    美国新泽西州的电脑程序员比尔·邦达尔曾在鬼门关上走过一回。那是今年5月23日晚上10时30分,在自家门口,邦达尔的心跳突然停止。他的妻子莫妮卡回忆说:当时邦达尔昏迷不醒,没有呼吸,没有脉搏,眼睛睁着,没有一丝生机,“它们完全是死人才有的眼睛”。
 
    邦达尔今年61岁,正在享受退休生活。他身高1.86米,体重94.5公斤,略微超重,不过前些年他体重一度达到117公斤。肥胖与心脏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如果莫妮卡没有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法,邦达尔或许真的已死了。心肺复苏是一种现场急救的方法,在美国一些城市,比如西雅图,据说有80%的成年人会使用这种急救法。研究表明,如果在突发性心跳停止后5分钟内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患者死里逃生的机会增加一倍。否则,患者存活率每分钟下降7%到10%。
 
    过去,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胸腔挤压,但许多施救者拒绝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一份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建议把重点放在胸腔挤压上,每分钟做100个,要“用力压,快速压”,而无需口对口人工呼吸。协助制定这份指南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急救医学教授迈克尔·塞尔说:“按压胸腔次数越多,对患者就越好。”按新指南的解释,胸腔挤压能保持血液循环,为大脑和心脏提供微薄的充氧血,维持这些器官的生机,从而增加生存的机会。
 
    医生后来诊断发现,邦达尔冠状动脉中供应心脏前壁、高侧壁血液的左前降枝几乎全被堵塞,只留下“头发丝般粗”的通道。当冠状动脉堵塞,血栓形成,心脏会由正常的跳动变为颤动的状态,医学上的专有名词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如果不实施去纤维性颤动的电击,脑细胞在4分钟到6分钟内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即脑缺氧耐受达到临界状态。有研究说,如果在突发性心跳停止发生后的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且在10分钟内进行去纤维性颤动,患者有40%的存活机会。
 
    莫妮卡给邦达尔做完心肺复苏后,立即打了急救电话。然而,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从打急救电话到医护人员赶到现场,通常也需要10分钟以上的时间。因此,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死亡率高达95%也就不足为怪了。
 
    幸运的是,最近的警察局仅仅3个街区远。两分钟内,就有3个警察带着去颤器赶到,并开始给邦达尔做电击。不一会儿,医护人员也带着氧气赶到,并将邦达尔送往邻近的社区医院。在那儿等了1小时后,莫妮卡只得到一个含糊的答复:邦达尔的状态“稳定”,心率和血液已恢复接近正常,但仍然处于昏迷之中。
 
    低温疗法
 
    在焦急的等待中,莫妮卡做了一个可能导致她丈夫死而复生的决定,她要求将邦达尔送往24公里外当地最好的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凌晨1时30分,邦达尔被送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医生评估说,必须立即实施低温疗法。
 
    提到低温疗法,必须指出,有关人脑缺氧耐受的4分钟到6分钟临界状态说法并不总是成立,总有例外发生。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例外基本与低温有关。比如,掉入冰河的小孩临床死亡期可以延长。当年拿破仑率兵进攻俄罗斯时,其军医发现,在雪地上康复的伤兵存活率要比在营火旁保持体温的受伤军官高。这些现象使低温疗法诞生。
 
    2000年,丹麦研究人员在美国《中风》杂志上撰文说,在中风患者发病后几小时内使其体温降低1.3摄氏度,就可以减少他们大脑受到的损伤,并降低死亡危险。2002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也公布了类似发现。2005年,美国科学家对75名脑损伤儿童的研究证明,降低体温能降低脑损伤的伴发症——脑肿瘤的发病率。还有迹象表明,这可能有助于提高小孩的认知能力。如今,低温疗法已被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给各医疗院所使用。
 
    医生们立即给邦达尔灌输2升40摄氏度的盐水,并给他穿上冷却服。这种冷却服看上去像件背心,冷水通过冷却服中的小管子,其作用就像把人浸泡在水中。邦达尔在33摄氏度的温度下冷却了一天,然后开始自然恢复体温。此后3天内,他状况稳定,但依然昏迷。
 
    到5月27日晚上,疲惫万分的莫妮卡孤单忧虑地回家休息。第二天,她被医院的电话吵醒。电话那头的声音说:“猜猜情况怎么样?”顿了一下,声音又说:“比尔(·邦达尔)醒了。”
 
    邦达尔的故事刊登在7月23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上。然而,这篇报道说,今年2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行的首届低温疗法国际大会上,与会者表示低温疗法的推广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华盛顿医院的丹尼尔·赫尔说:“我们所关心的是,低温疗法还没有广泛使用……人们很难相信像降低体温这样简单的疗法会有好的疗效。”据美国冷却设备两大生产商Medivance公司和GaymarIndustries公司统计,在美国5700多家医院里,仅225家医院安装了相关设备。
 
    然而自2005年以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共对14名患者实施了低温疗法,其中8人死而复生,6人完全康复。
 
    对低温疗法的作用,有专家打比方说,就像水果在冰箱中能存放得更长久一样,低体温可降低脑对氧的需求,减缓脑坏死过程,从而增加受伤脑细胞恢复活力的机会。
 
    可直到今天,人们仍对低温疗法心存疑虑。比如,患者需冷却多长时间合适呢?此外,低温疗法也不是一点后遗症都没有,比如患者体温刚恢复正常时,会有血压不正常、心律不齐的问题,有时还并发肺炎。还有的患者治疗后患上了健忘症。
 
    邦达尔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怎么会在这儿?”他丧失了一周多的记忆,包括他发病前两天的记忆。
 
    人体冷冻
 
    低温疗法再进一步就是人体冷冻法,即人死后把尸体冷藏在液氮中,期望将来有一天能起死回生。据总部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的网站介绍,到2006年8月底,已有809人与该基金签订人体冷冻合同,其中74人已被冷冻。
 
    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介绍说,它们冷冻的不都是人的全身,也有人只选择冷冻头部。二者的价格差别较大,冷冻全身需要至少15万美元,而冷冻头部只需要8万美元。研究人员说,有人之所以只选择冷冻头部,是因为他们认为将来也许只要一个细胞就能克隆出与头部相匹配的身体。
 
    阿尔科尔生命延长基金声称,人体冷冻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他们认为脑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该基金说:“人体冷冻法并不认为死人能救活,而是相信没有人会真正死亡,除非他们的意识被摧毁,而低温能阻止这种摧毁。”
 
    尽管他们的观点悬而又悬,但如果真的有意识死亡,这又带来了一个新问题。人们都知道,人昏迷时并没有记忆或者意识。但对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来说,在其昏迷的那一段时间,意识哪里去了?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记忆或意识储存于脑的神经细胞和突触这些物理形态之中,在心跳停止后一段时间才会消失。然而现在也有人声称,意识不只存在于人脑中,也能存在于人脑外。
 
    《新闻周刊》援引英国肺病专家萨姆·帕尔尼亚的话说:“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脑细胞会产生思考这样抽象的东西。如果你用显微镜观察一个脑细胞,(会发现)它并不能思考。为什么两个脑细胞或两百万个脑细胞在一起就能思考呢?”
 
    有关意识不只存在于脑中这一观点的灵感据说源于有濒死体验者。这些人通常声称有“灵魂出窍”的感觉。对此,帕尔尼亚称,他已在英国4家医院开始濒死体验研究,并打算在今年年底前将研究规模扩大到30家医院。研究方法是,在那些垂死者病床上方靠近天花板的架子上随机摆放物品,如果他们真的有濒死经历,且灵魂能够漂浮,就应该知道架子上放的是什么物品。
 
    中止死亡
 
    研究人员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骤然结束,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渐进过程,有的持续数小时,有的甚至持续数天。理论上,死亡作为一个过程是可以被中止的。如果能开发出这样的疗法,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的死亡率必然会大幅降低。
 
    从细胞角度看,死亡似乎开始于线粒体中,因为近些年来,科学家发现,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线粒体是细胞储存和供给能量的场所,人体摄入的营养都需通过线粒体的作用转化为能量。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复活科学中心主任兰斯·贝克尔看来,线粒体就是挽救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生命的关键。他说,癌细胞之所以存活能力强,就是因为它们使线粒体失去作用。如果因缺氧而受损害的细胞不会死亡,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的存活率无疑会大大增加。贝克尔所要研究的课题就是,怎样才能使缺氧细胞不会死亡。
 
    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诺姆·艾布拉姆森坦言:“我们提出了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事实上,直到最近,不少科学家还坚持认为,细胞凋亡过程一旦启动,就不可能停下,因为它包含一系列的复杂反应:发炎、氧化以及细胞膜破裂等,这些都不能用传统疗法加以阻止。
 
    研究人员曾试图使用药物来中止死亡过程。据《新闻周刊》报道,迄今研究人员已在全世界对10万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实验,但没有发现一种药物有效。
 
    研究人员对突发性心跳停止患者抢救时应使用的氧浓度以及使用时间也进行了分析。如今,为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吸氧,医生会让患者带上氧气罩。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纳德·哈珀称,纯氧有时能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可能还不如混合了5%二氧化碳的氧有效。但这一观点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罗伯特·罗森塔尔等人用狗进行研究,发现吸氧12分钟的效果要比吸氧1小时好。而在现实中,患者吸氧时间经常超过1小时,罗森塔尔甚至发现有医院让患者连续吸氧长达121小时。
 
    重在预防
 
    2006年,荷兰研究人员在美国《内科学文献》上撰文说,一项为期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545名64岁至84岁的荷兰男性中,最乐观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较常人低50%左右。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其他一些因素能有助保护心脏,延长寿命。
 
    少量饮酒:200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说,每周饮少量酒3次或4次的男性,患心脏病的几率为每周饮酒少于1次的男性的2/3。当然,饮酒过多会促使血压升高,导致心律不齐并损害心肌;
 
    饮用硬水:硬水一般指水中所含矿物盐超过250ppm(毫克/千克,百万分之一),当矿物盐超过500ppm时,这种水被称为矿泉水。芬兰国家卫生研究所曾对芬兰全国1.9万例心脏病发作病例进行调查,发现在饮用水多为硬水的芬兰西部和南部,其心血管病例大大少于饮用水为软水的北部和东部。但研究人员没有研究究竟是哪些矿物质带来了这样的效果;
 
    听慢音乐:牛津大学研究人员曾在英国《心脏》杂志上报告说,节奏缓慢或引发冥想的音乐能使人放松,减慢人的呼吸和心率,有助保护心脏,不过欢快的音乐则有相反的效果——加速呼吸和心率;
 
    睡好午觉:今年2月公布的在希腊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午睡3次、每次半小时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下降了37%。对工作的男性来说,抽时间休息的好处更加明显:死于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64%。
 
    多交朋友:不要怠慢你的朋友,他们可能会挽救你的生命。2004年,《心脏》杂志报告说,心脏病患者如果有亲朋好友或知心爱人可以倾诉,他们在一年之内再度突发心脏病的风险相比那些没有倾诉对象的患者要少50%。另有研究发现,孤独的男人血液中与动脉硬化有关的炎症指标水平最高。从这个方面来说,孤独是可耻的。(林小春)
打印】 【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健康推荐
·高温高湿增加心脏负荷 做...
·高血压患者夏日如何运动?...
·国家卫健委:警惕“秋老虎...
·动起来!从第17个全民健身...
·立秋养生要注意“三防一养...
·胃肠不适、晒伤多发?中医...
·立秋节气如何养生?三个换...
·干吃蒙脱石散险窒息?专家...
·专家解读:强降雨后,如何...
开心一笑
·
量血压时常做这6件事?...
·
望梅止渴也能够引发肝脏...
·
女人绝经居然有好处 这3...
·
玩拼图、听音乐!11个习...
·
专家:减重手术效果好 ...
·
重视糖尿病前期, 莫让...
·
肝病新药!吉利德口服FX...
·
营养师的“双11”囤食清...
·
得了肾病综合征竟然是脚...
健康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精神状态测试
 老人心理健康  紧张状况自测
体形
测试
体重:
公斤
身高:
标准
体重
食物
热量
五谷类,豆类 蔬菜类
水果类 肉类 蛋类 水产类
油脂类 奶类 糕点小吃
饮料类 糖类 茵藻类 全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皮肤科
神经及精神难病 儿科 五官科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外科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妇科

鼻咽癌 慢性咽炎 复发性口疮
白血病 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骨质增生症
白癜风 白塞氏病 红斑性狼疮
脑积水 智力低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炎 震颤麻痹 坐骨神经痛
肥胖症 高血压 胃下垂 胃癌
白内障 青光眼 荨麻疹 斑秃
硬皮病 酒渣鼻 银屑病 湿疹
艾滋病 尿崩症 尿石病 遗尿
习惯性流产 乳腺增生病 不孕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中风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白细胞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精液异常症 阳痿  ……更多
  站内支持: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使用帮助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纺织网 - 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农业网 - 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医疗器械网 - 红娘网 - China Medical Device - 糖酒招商网 - 卫浴网 - Toocle.com - ChinaChemNet - 医药招商 - 医药招商网
© 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