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是“世界 心理健康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致词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文化互相关联的世界里,截然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在同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社区内相互共存,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生活在遭到排斥的社区内以及难以适应所在地社会文化的准则等,都会造成巨大的 心理压力,让心理素质脆弱的人群患上精神 疾病。他呼吁各国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对于心理 健康所产生的多重影响。
潘基文指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文化上的价值取向决定人们对“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的判断,文化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症状表现方式,也与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和应对方式相关,并影响家庭和社区给予患者的帮助以及患者自己的求医意愿。此外,医护人员和医疗服务机构的文化也会影响到卫生 保健体系的服务性质。
他强调,目前在建立能够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心理 保健体系方面还存在巨大的挑战。心理健康资源还比较匮乏,需要治疗但得不到治疗的患者超过了60%,且弱势群体中精神失常者和需要护理者的比例很高。另外,许多患者因为担心受到歧视而忌讳求医,由此造成残障和个人痛苦,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他指出,为消除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需采用顾及文化背景和信仰的做法,打通语言沟通屏障,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友好对话,同时在培训、制定社会政策和提供服务时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世界心理健康日”又称“世界 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在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的。全世界现有人口60多亿,其中每35人中就有一人是国际移民,如何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上的差异是今年“世界心理健康日”关注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