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 |
|
|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尔。 |
|
|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
|
|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一作绝]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
|
|
|
论痹第三十三 |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洽,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 |
|
|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