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的饰演者陈晓旭最近因乳腺癌去世。人们在嗟吁陈晓旭早逝的同时,也在感叹,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患了乳腺癌是否还是不治之症?如果及时检查治疗,而不是消极回避,陈晓旭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为此,我们访问了北京 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主任欧阳涛主任医师。
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在83%—94%
欧阳涛主任说:“乳腺癌就是一个对 健康有影响的病,它不是不可逆的、更不是可怕的。”根据北京 肿瘤医院数千例乳腺癌病人的随访资料显示,一、二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为94%和83%,十年生存率为87%和67%。早期发现乳腺癌,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虽然乳腺癌占 女性恶性 肿瘤发病率的第一或第二位,威胁部分患者生命,但大部分病人经过及时治疗,都没有生命危险,患了乳腺癌还是应该积极地及时治疗。
乳腺癌对治疗最敏感51%的病人能保乳
欧阳涛主任说:在所有的肿瘤里,乳腺癌是对治疗最敏感、医学上治疗手段也是最多的一种病症。过去乳腺癌患者要接受创伤极大的乳腺切除手术,术后还要经过痛苦的放、化疗,而现在,新的治疗方法已经颠覆了过去的治疗理念和手段,北京肿瘤 医院对乳腺癌的治疗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治疗不再是痛苦和可怕的,相反,51%的病人可以接受保乳手术,还有40%的患者可以不做化疗,在治疗过程中跟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坚持正常工作。因此,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乳腺癌患者不必产生对生命的担心和失去乳房的忧虑,应该坚定治愈 疾病的信心。
我国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40-49岁
有人奇怪,为什么陈晓旭年纪不大就患了乳腺癌?欧阳涛主任说,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都比较年轻,发病高峰年龄在40-49岁,比西方妇女早10-15年。因此广大 女性更要重视乳腺 疾病的早期诊断。他说,尽管人们的防癌意识这些年有所增强,早期发现率比过去有进步,但仍然不够。陈晓旭感觉身体不适时,其实就应该及时就医,如果发现、治疗的早,情况可能就不同了。现实无法回避,逃避意味着放弃“减灾”机会。
乳腺癌高危人群有基因、病理、家族特征
目前国际公认的乳腺癌高危人群是BRCA 1/2突变基因携带者,她们有基因特征;非典型性增殖性病变患者,她们有病理特征;遗传性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她们有家族史特征。这些 女性有必要定期接受乳腺癌专项检查。“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生育、哺乳等因素也不能单独构成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仅仅是评估乳腺癌发病风险的诸多因素之一。
乳头溢液是部分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在乳头溢液的病例中,约50%存在肿瘤因素,其中约4%是早期乳腺癌。有乳头溢液,主要是单侧乳头溢液或血性溢液的患者,应接受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对于发现肿瘤的病人,应该通过手术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经久不愈的乳头皮肤糜烂可能是另一类型早期乳腺癌的独特临床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早诊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欧阳涛主任强调,乳腺癌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可以通过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199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乳腺癌死亡率在发病率上升的同时,出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之一是源于乳腺癌人群普查带来的早期诊断。相关研究表明,规范化的系统性辅助治疗与有效地早诊,是欧美国家乳腺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定期的乳腺自检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
欧阳涛主任认为,定期的乳腺自检,实际上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因此2005年的美国癌症早期诊断指南已不再推荐定期乳腺自检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欧美国家是以乳腺钼靶照相为基本手段,进行乳腺癌普查,这样发现的大多是触摸不到的早期乳腺癌,这种措施,使乳腺癌死亡率下降。因此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手段应该是医学影像学检查而非临床体检。
我国女性乳房的腺体密度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所以我国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对象主要为致密腺体人群,全乳腺超声检查有着重要作用。
欧阳涛主任强调说,早期诊断既可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风险,又能有效降低治疗代价,更多地避免乳房切除等,治疗后患者的乳房外观、上肢功能和全身状况更接近 健康女性。
高危人群每1-1.5年做一次乳腺专项检查
乳腺癌有一个缓慢的发病过程,病期越早,治疗后的生存率就越高。欧阳涛主任特别提醒女性朋友,尤其是乳腺癌发病高危人群,应该注意自己的 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尽量少吃含激素高的食品,平时注意多 运动。每年或每一年半进行一次乳腺癌专项检查,这种检查大约300元钱左右,也就相当于一份化妆品的价格,而得到的是身体的 健康。做到这些,陈晓旭的悲剧就不会重演。
(转载自《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