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上海每年诞生1万名高危新生儿,这就要求医疗和教育机构携起手来,帮助这些将来生活可能存在隐患的孩子 健康成长。”日前,本市多位专家在华东师大联合举行了一次小型专家研讨会,他们共同呼吁有必要通过医教结合,对特殊 幼儿进行早期干预。
原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 保健院院长潘季芬教授多年来一直追踪高危 婴儿,她通过调研发现,上海市每年出生的10万 婴儿中,高危妈妈生下的占据5%;胚胎存在问题,如临产低体重,也占到5%。因此,每年上海出生10万婴儿,就有1万属于高危新生儿!这些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出现的问题却并不为教育机构所掌握。
由于家长难以辨别高危新生儿的智力和 心理问题,导致许多 幼儿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机会,等到严重功能障碍表现出来时,已经必须送到特殊学校接受教育。
特教缺乏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杜晓新教授指出,随着“融合教育”、“零拒绝”的推行,特殊学校的生源开始呈现类型增多、程度增加,以及向学前延伸等发展趋势。遗憾的是,面对这些趋势,有些教师头脑中还有许多错误观点,比如,认为不应该多提“缺陷补偿”,认为特殊学校是学校,学校就应该以课程为主的,而不提倡康复,认为康复是社区、 医院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 儿童的干预教育。
专家呼吁“医教结合”
对此,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认为,“由于目前大多数 幼儿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横向比较很难发现发展的异常,而在机构中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老师又缺乏相关知识。孩子0—3岁还不在早教机构,因此早教指导医生要介入多一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命 健康,其实不仅是特殊 儿童,正常 儿童也需要医教结合。”
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 医院院长刘湘云教授也认为,医学和教育服务的对象都是儿童,而儿童是个整体,他的身体 健康和 心理健康是不能分开的,对儿童的教育应该跨学科进行。
(据《新闻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