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异常湿热,在门诊时常能见到一些小孩口腔、手和脚的皮肤上长有小水疱,这是一种叫手足口病的皮肤病。专家介绍说,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小孩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通常为柯萨奇病毒A16型,病毒存在于直肠、鼻咽及手足破裂的水疱疱液中,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以夏秋季节多发,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据卫生部报告显示,截至5月21日,今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
流行特点
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1.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是本病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症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等而传染。
2.人对此类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相对应的免疫力。
3.此病主要袭击对象是 儿童,尤其幼托 儿童。幼托单位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场所。调查资料显示幼托单位 儿童较散居儿童发病相对危险性高3.7—7.6倍。
临床表现
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热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可出现发热,体温38℃或略高,可持续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感染症状。发病次日出现疹子,先为玫瑰红疹或斑丘疹,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部分病人还可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等部位,1-2天出齐。1天后部分形成疱疹,呈卵圆形,大小2-5mm?熏最大10mm?熏内含混浆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出现红疹或疱疹,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口腔疱疹易破并形成溃疡,因灼痛明显,流涎,患儿拒食。病程一般5-7天,长者可达10天。偶尔有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
及时隔离控制流行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儿童应及时隔离,以控制本病的流行,隔离期通常7至10天。对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防止传播。对于手、足皮肤疱疹,可在患处涂抹金霉素鱼肝油,便能减轻疼痛,并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而对于口腔溃疡,含“西地碘”的华素片等口腔药都是不错的选择。可起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收敛消肿、缓解疼痛的作用,并可避免交叉感染。另外,也可用中药夏枯草、板蓝根、大青叶、连翘、金银花、甘草煎服。
防疫措施
经常对日用品进行消毒
1.平时预防措施: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预防和防止流行的主要措施。平时要加强晨间检查,对毛巾、水杯、玩具、食具加强消毒,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孩子的图书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玩教具、所有坐椅、楼道扶手及户外大型玩具等孩子们可接触到的地方,每天孩子离园后用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消毒。培养良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加强室内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2.发现病人后措施: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病人接触污染过的毛巾、水杯、食具、便器、玩具等物品要予以加强消毒。对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
3.加强晨检,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减少与其他班级并班、集会或集体活动。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
4.建议病人治疗好转1周后入园。
(据“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