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赶紧吃止泻药,防止脱水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消化道细胞每天会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对消化道起到润滑作用,这一过程中又有大量水分通过肠道被吸收,因此人体排出的成型的粪便中含水分并不多。这是一个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比如说消化道出现了细菌或病毒感染,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会自动启动,使消化道中水分增加,促进人体把毒素和一些坏死的细胞排出去,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如果盲目使用止泻药,强行止泻会导致毒素和一些坏死的细胞无法排出,如果再被吸收进去很可能造成进一步的中毒症状,甚至会带来肠梗阻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误区二、肚子疼得厉害,吃点止疼药缓缓看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一般为解热镇痛药,这类药在正常情况下会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如果是在胃肠道黏膜有炎症的时候服用这种药,会加重病情,使腹泻加重。
腹痛、腹泻病因没有明确时使用止痛药,易掩盖病情。比如阑尾炎早期也会有腹痛、腹泻症状,此时如果擅自服用止痛片,一时缓解了疼痛,掩盖了病情,极有可能导致穿孔或更严重的问题,最保险的办法是立刻到 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做全面检查,弄清病情后对症治疗。
误区三、吃诺氟沙星片抗菌止泻
出现腹泻,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抗菌消炎。一旦腹泻,就用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止泻。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只是其中之一,对于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以及由于暴饮暴食、食物过敏、过度疲劳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即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也应根据致病菌类型选择性地使用抗生素抗菌,切不可滥用抗生素。腹泻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还可能破坏人体内的生物环境,使肠道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和破坏,而使其他菌群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加重腹泻或造成其他疾病。
误区四、腹泻后大量喝水
腹泻会让身体丢失许多水分,及时补充水分确实非常必要。但腹泻期间的补水应补充含有电解质和营养成分的水。因为腹泻时人体不仅失去水分,还有许多电解质,如钾、钠、氯等也随之丢失,如果单纯饮用大量白开水,可能造成体内电解质进一步紊乱,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和肾衰竭。这一点对于孩子和有基础病的 老人尤其重要。腹泻患者可通过饮用糖盐水补充身体必需的电解质,或者饮用加少许盐的米汤和稀粥。如果脱水较严重,比如伴有头晕、皮肤干燥等则必须到 医院里打点滴。
误区五、腹泻止住后,赶紧补充营养
当腹泻症状得到控制以后,消化和吸收功能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如果急于大量摄入大鱼大肉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不但不能立刻被人体吸收,还很容易加重胃肠负担,一旦消化不良,可能造成再度腹泻。腹泻停止后应循序渐进地补充营养。一开始应尽量做到少量多餐,适量摄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的食物,如稀粥、瘦肉蔬菜汤等,以减少胃肠负担。同时避免食用含糖和淀粉量多、易产气反酸的食物,防止腹胀,此时还应避免油腻和辛辣刺激。必要时可服用片剂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帮助消化道功能恢复。
(据《中国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