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禁毒办日前公布,截止到2007年3月,全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3.3万余人。设置自愿戒毒机构,是为了让误入歧途的吸毒人员自觉自愿地不吸毒、不贩毒,逐渐回归社会。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3家自愿戒毒所目前的利用率只有三成左右,远远没有发挥出它的功效。不少有心戒毒的吸毒人员担心隐私泄露引来麻烦,对自愿戒毒机构顾虑重重,选择在家自己戒毒。有关人士表示,自己戒毒非常危险,自愿戒毒机构会充分保护戒毒人员的隐私,为他们戒毒后重归社会提供帮助。
入住床位只有三分之一
上海华事自愿戒毒康复 医院地处奉贤区,是本市拥有床位数最多的一家自愿戒毒机构。该院共有150个床位,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戒毒人员只有40到50个。位于闵行区的上海自愿戒毒医疗康复中心和地处金山区的金运自愿戒毒康复 医院接线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那儿的病人都不多,大约入住1/3左右,尚有不少资源未被利用。
华事自愿戒毒康复 医院的行政院长王冬林告诉记者,其实有心戒毒的吸毒人员数量远远超出床位数,不少人选择的是在家里自己戒毒。
在家戒毒非常危险
其实,在家里戒毒是一件非常危险和没有成效的事。从事多年戒毒工作的陈医生告诉记者,一个完整的戒毒治疗应该包括脱毒、康复和回归社会三个阶段,一般需要2至3年的时间,需要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有的人怕自己吸毒者的身份暴露,躲在家里自行戒毒,其实非常危险。陈医生说,在家戒毒往往缺乏安全措施,出出进进比较方便,难以隔断与毒友的联系,不易杜绝毒品;没有正规戒毒药物及专业戒毒方法,戒断症状难以控制,存在非常大的危险性。
即使有的来自愿戒毒所戒毒,但怕被医院“追踪”,一出院手机就停机,使得医院难以联络并做各方面的指导,对他长期的戒毒斗争也是不利的。
病人隐私会很好保护
“吸毒的最怕就是被送去强制戒毒。”王冬林院长告诉记者,那些对自愿戒毒所有偏见的人多半是怀疑自愿戒毒所和公安机关是一伙的,生怕“自愿戒毒”一转眼变成“强制戒毒”。
王院长向记者透露,该院收治病人中有15%来自外地,因为担心被当地公安查获送去强制戒毒,于是远离当地环境,还对外称“出差”;30%的病人害怕个人信息被他人及单位知道而受到社会歧视,入院时使用假名,一出院就换手机;有的不肯与医生多交流,生怕泄露了太多隐私后被当成“反面教材”说给别人听。
不过,病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有意愿戒毒,迷途知返,自愿戒毒所肯定会很好地保护病人的隐私、允许使用化名、可以安排人较少的病房。
自愿戒毒≠自由戒毒
自愿戒毒还有更人性化的一面,有的自愿戒毒所允许家属陪护,使病人觉得自己是个普通病人。早上在花园里早锻炼,下午和病友看看电视,还可以把自家宠物带来遛遛。医院还在病房楼里架设网络,病人可以上网冲浪,甚至还有人带着商务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在病房里谈生意、炒股票。
当然,自愿戒毒不等于自由戒毒。想脱毒就到医院里,想毒品了就要溜出去,这是绝对禁止的。曾经有个病人一脸严肃地向医生告假:“刚接到电话,我母亲病重住院了,我要去医院看看……”谎言的背后其实是“我想出去吸一口”。医生一眼看出有诈,坚决制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