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中高考成绩开始发榜,一些学子精神状态出现反常,烦躁、抑郁接踵而来。也有考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离家出走躲避家人,甚至为嫉妒同学,一言不合引发打架。
记者从上海市 心理咨询中心和多家 医院精神科和心理门诊获悉,从高考结束开始, 医院心理门诊就出现了“考后就医”潮,发榜前夕,门诊量更是出现剧增。
现象一:7成考生患上“分数焦虑症”
“从考试结束起到成绩公布前后,60%-70%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分数焦虑’,有的深深自责、有的忧心忡忡……”市心理咨询中心 儿童青少年咨询室副主任程文红医师这样介绍。
一个星期来,考生小许就一直处在忐忑不安之中,他告诉医生:“自从高考后,爸妈每天都在找人问分数、托关系。高考后,爸妈为我买来很多 标准答案,让我好好估分,我每天翻看一遍,心理非常紧张。如果分数达不到重点大学的要求,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的眼神……”
“分数焦虑”一般发生在成绩特别好和中等偏下的学生中。
程文红医师指出,其实最大的压力来自家长。“虽然今年高考已结束,但在考生和家长中又开始了‘心理高考’,家长也加入其中,指责的、哀叹的……是他们把紧张的情绪传染给了孩子。”
现象二:因考试不理想而失意沮丧
在上海市心桥教育心理咨询中心,一位家长正对着心理咨询师讲述自己孩子的“病例”,女儿高考后人变样了,原先较活泼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叫她做什么事都不搭理。
这位母亲说,女儿是某区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学生,高考之前预测成绩完全可以上一所重点大学。但自从考完以后,她好象整个人都变了,父母一提到高考事,马上就跟父母亲大吵起来。一家人都拿她没办法,于是就带她来看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张华指出,一些考生在考前对自己抱以较高的希望,但由于考场发挥失常,怕被理想的大学拒之门外,觉得愧对父母。考后,此类考生往往情绪低落、沮丧自责,整天在家胡思乱想,不愿与亲朋好友接触、也不愿出门。
现象三:因嫉妒,一言不合引发打架
上周,心桥教育心理咨询中心来了一位家长,她儿子高考后因同学间聚会打架而被警方传讯。陈女士证实,她儿子平时其实很胆小,从没有和人打过架,甚至都没有吵架的事。但这次,却在高考后同学间最后的聚会中,拔刀把同学戳伤了。母亲想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儿子,会突然发生行凶伤人事情呢。
心理咨询师很快获悉事情大致经过:之前,陈女士的儿子和其同学没有矛盾。仅仅因为这次高考,同学大强说自己考得很有把握,而陈女士儿子认为自己这次高考“很不爽”,因嫉妒,产生冲动情绪,终于酿成血案。
心理专家杜亚松教授介绍称,每次高考等重要考试结束后,都有部分学生会出问题。从考试结束到发布录取通知书之间,是狂躁症的高发期。有的考生考后在家里吵闹、摔东西,有的则烦闷、自喝酒,一言不合与人发生争吵,打架受伤的病号也比较多。这都是因对考试成绩的担心而引起的焦躁、抑郁情绪,通常是升学带来的压力,也与考生本身心理素质较差有关。
现象四:考后放纵玩乐伤神
同济 医院心身科负责人介绍,连日来,许多父母带着考后放纵玩乐、精神状态却出现反常的孩子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考生病人。由于过度玩乐,不少考生出现了身心疲劳、手脚颤抖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其中不少人需在父母陪同下前来接受治疗。
苦读12年,现在终于可以放松了。许多考生往往认为,现在可以“做不用动脑的事情了”。于是,看影碟、打游戏、上网聊天……常常一玩就是一通宵。一些考生甚至颠倒了生物钟,养成白天睡觉、晚上玩乐的不良习惯。而家长也认为该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疏于对孩子管教。
但考后放纵玩乐伤神,一些人就此失眠、头昏、头疼,引发感冒、发烧、胃肠道痉挛,甚至患上功能性神经衰弱、肠应激综合征等。
同济医院心身科负责人提示:高考后到大学开学有近3个月的假期,考生若放纵玩乐、不讲节制,会造成身心疲劳、影响 健康,还会发生一些意外 疾病。而且放松太久,上大学后在短期内也难以适应紧张的学习,影响大学生活。
现象五:暴饮暴食、生理紊乱
高考刚结束,考生小梅就腹泻不止。原因是,他近日“赶场子”太多,又是同学聚会,又是宴请班主任,答谢任课老师,还有网络朋友前来“捧场”,每天都暴饮暴食,使得胃肠道终于“罢工”了,从而引发腹泻等症状。
记者从本市多家三级医院获悉,每年大考结束之后,医院接诊的学生病号就会激增。根据临床统计,患腹泻的患者最多,病因都是连续地暴饮暴食,造成身体生理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例占六成以上,其次为打架受伤、眼疾、跌伤等。
市六医院急诊科主任封启明教授介绍,由于考前学生们的 饮食生活都很有规律,考后一旦过分放松,会增加肠道的负担,从而引发腹泻等症状。此外,不少考生喝酒后过于兴奋,打架受伤、跌伤的病人也比较多。还有一些女生由于高考前对生冷食品比较忌口,考后会放开肚子大吃冷饮,引发急性肠胃炎,男生因在聚餐时饮酒过量,不少人被送进医院治疗。
【专家说法】
“心理高压”期需特别关注
心理专家杜亚松教授认为,高考后这段时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高压”期,有些考生的心理压力在考后非但没消失,反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如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不敢对家长、老师说出考试实情,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不断积累的压力很有可能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总暴发。还有部分考生可能高估考分,希望与失望的落差将会造成心理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个别孩子甚至会出现精神崩溃。因此,“心理高压”期需特别关注。父母要和孩子积极沟通,共同探讨今后的生活方向等问题。
家长是最好的“心理指导师”
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程文红介绍,问题考生在高考后这段时间很容易出现抑郁甚至离家出走、轻生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这两天已碰到多例离开家后被父母找回来就医的案例。
程文红指出,在这场新的“心理高考”中,家长随意的一个眼神,漫不经心的一句问话都可能为孩子戴上沉重的心理镣铐。因此,消除考生的心理障碍,家长应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指导师”。建议在考生面前,家长不要流露出自己的焦虑,否则只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可采取旅游、看电影、到亲戚家或好朋友家去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焦虑和注意力。假如孩子连续多日吃不下饭,那就要尽早就医。 (贺天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