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食品安全办日前发出的食品安全预警,要求全市集体用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单位在食品加工中慎用野生菌类,提醒市民慎食野生蘑菇,以免危及 健康。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匡培根教授介绍,从头痛的症状,可以分析蘑菇中毒的类型,指导人们选择就医。
匡教授介绍,北京市有关部门指出,夏季气温较高,雨水增多,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也是毒蘑菇中毒多发季节。毒蘑菇中毒又称毒蕈中毒,其种类繁多,有毒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常见的毒蕈有捕蝇蕈、白帽蕈、马鞍蕈和牛肝蕈等。
匡教授介绍,人们食用毒蘑菇的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然而,临床医学把食用毒蘑菇分为两类:一是急性型。人们食入毒蘑菇后15分钟至两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病人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流口水、腹泻、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幻觉等,严重时出现呼吸麻痹、精神错乱、昏迷,甚至死亡。二是缓发型。人们食入后五至十二小时发病,临床表现为剧烈呕吐、腹泻、腹痛、脱水的现象。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重度低血糖、休克、发绀,或抽搐而于一周内死亡。
匡教授提醒,人们发现食用毒蘑菇中毒的情况,应立即前往 医院就诊,听从医生治疗意见,以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以免耽误病情。同时,人们要学习一些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从蘑菇外形辨别食用 标准,特别要牢记带毒蘑菇的外形,以避免误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