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德国召开的世界变态反应大会上,决定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日”。今年的7月8日是第三个世界过敏日。主题是:防治过敏,要从源头抓。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过敏性 疾病的警觉;对医生、病人及公众进行认识过敏性 疾病的教育。
目前过敏性 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的趋势。在世界30个国家的调查中得到约22%的人罹患某种类型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是指人体接触到本来对人体无害的物质(食物或空气的过敏原),导致人体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组织胺),而引发不寻常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反应称为过敏。春夏两季是过敏反应的高发季节,造成过敏疾病有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遗传体质,二是环境因素;三是机体现有的免疫状态;四是过敏原暴露的程度。过敏性疾病属于环境医学的一部分,是由环境因素侵袭机体激发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形成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因此,预防过敏首先应明确过敏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明确过敏原一般可以根据病史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可以通过体内或体外测试来明确。
明确过敏原是预防过敏的重要途径:确定过敏原后,首选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忌、替、移,远离过敏原。如在花粉或灰尘较多的季节,关闭汽车及房间窗户;定期以热水清洗床单、被套等;避免堆起书本、文件等;不要在户外晒被和床单,因为霉菌和花粉可以粘到被子上;不要种植需要不断浇水的花草,因为潮湿的土壤有利于霉菌生长。
此外,应适度 运动。适度 运动可激活免疫细胞,提高免疫力。游泳可以训练适应冷水、温度与湿度的能力,同时改善肺活量,是预防过敏不错的锻炼方式。
过敏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受到食物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会决定体质敏感度的高低,此演进过程叫作“过敏进程”。如在0-1岁内,由于对外界接触少,宝宝主要是对进食的食物有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为皮肤症状如湿疹(俗称“奶癣”)和胃肠道症状(无故拒奶,持续腹泻、呕吐);在3岁以后,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而在15岁以后,过敏的主要症状则表现为过敏性鼻炎。
夏季当心螨虫过敏:平时身体挺壮实的小张,近几日发现自己不能吹空调,一吹空调,皮肤上就会出现小的红色丘疹,严重时还出现大的风团疙瘩,身上奇痒无比。医生通过检查过敏原发现,原来都是螨虫惹的祸。
螨虫是一种肉眼不易看见的微型害虫。螨虫的种类也是“蛮”多的,已经查清有50多万种,一般分为尘螨、粉螨、甜食螨、革螨、恙螨等几大类,其中尘螨的分布最广、影响最大。虽然只有30~300微米左右,但尘螨却是一种很强的过敏原。螨虫的尸体、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过敏原,进入人的呼吸道或接触皮肤,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眼耳痒、咳嗽、气喘等症状。
螨虫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空调、被褥、床单、地毯、沙发、墙角等处都会有它们的身影,灰尘和螨虫是日常生活中引起过敏的重要过敏原,特别是哮喘患者常由此引起,因此防尘控螨也成为避免过敏的关键。
防尘防螨关键在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湿布及时、定时清理居住环境中多灰尘的死角和清除床铺角落里堆积的灰尘等;另一个重点是清除室内霉菌。室内湿度在50%以下,可避免尘螨和霉菌的生长,潮湿的空气容易滋生螨虫,所以要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及清洁。空调器应及时清洗,防止过滤网上的螨虫、真菌等有害微生物吹入室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