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灾后救援和善后服务人员的心理变化也要高度关注。”彭德华说。她介绍,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时时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还要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在四川省北川县救灾现场,多次发生救援的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因为目睹伤亡惨状和个别时候救助困难情绪剧烈波动。这时,也应适当运用一些自我干预和相互干预的技巧,这对于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
彭德华提醒,我国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尽管多次在矿难、大火等事件中进行尝试,但目前公众的认知度仍不高,许多人还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病拒绝治疗。希望灾区群众能够转变观念,积极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避免灾难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过久的影响,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公开透明的信息是消除灾后恐慌的良方
地震袭来,耳闻目睹灾区的境况,非灾区人们的心理平衡也会就此打破,特别是震感强烈的省市,人们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引起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此时应介入以辟谣为重点内容的心理辅导,满足公众对真实信息的心理需求,从而有效消除恐慌。
兰州市第三人民 医院心理专家杨国周说,一般来说,人们在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时,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和行为,亦即常说的群体性盲目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非常规集群行为。
特定环境下的人群会在某种诱因下,引发集体精神失常现象,称之为“精神病流行”。而一个常见的主要诱因,便是信息来源不是来自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的渠道,而是来自小道消息或者谣言。所以,面对一切灾害信息,都要进行认真甄别,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制造、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
面对灾情保持理性的心态需做到:一是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二是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三是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四是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谣言都是恶意的。因此,政府信息应与民众“零距离”,才能打消公众不必要的顾虑和疑惑,切断各种不良传闻的传播渠道,控制新的恐慌源的产生和蔓延。(卫韦华 宋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