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全国诸多省份均有震感。不少灾区房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昔日美好家园转眼间遭受重创。
遇难的人是不幸的,而灾难给生还者内心留下的则是一道深深的伤痕。很多人不思 饮食、失眠、焦虑、悲痛欲绝。 心理学家指出,目前灾区“ 心理援助”应迅速跟进。
磨难与痛苦酿成灾后梦魇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 疾病的高发期。有资料显示,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 健康,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人3倍到5倍。
甘肃省心理卫生咨询中心的专家指出,从以往的案例看,经历了此次汶川地震的人同样会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现出躯体的、情感方面的 不良反应。躯体反应包括睡眠和进食障碍,疲乏无力,感觉过敏,心跳呼吸加快等;情感反应有震惊、困惑、无助、失控、焦虑、绝望、恐惧、悲伤等。如果是 儿童,还可能出现依赖、攻击倾向加强等表现。
甘肃省陇南市同四川省汶川县交界,是甘肃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遇难群众已经超过200人。在记者采访时,当地很多群众反映直到现在仍时时感觉两腿发软、心理焦躁,经常会有地震的错觉。即使是一些已经从灾区撤到安全地点的群众,相当多的人也有类似感觉。
心理专家提醒,这是典型的灾害心理创伤的表现。如果干预不及时,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可能长期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身心 健康受到影响,并可能最终酿成精神 疾病。
灾后心理干预应“以人为本”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彭德华介绍,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介入。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
“灾区群众相互之间也可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彭德华说。她介绍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式:第一,无言地陪伴。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陪伴当事人。此时默默无言远胜千言万语。
第二,无条件地倾听。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不安、焦虑。
第三,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第四,无条件地接纳哭诉者。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给哭诉者以被接纳的感觉,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