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强烈地震造成大量重度损伤的伤员,如重度颅脑损伤、脊柱及骨盆骨折、截肢等,虽然经过医务人员积极的早期救治,大部分伤员获得新生,但有相当一部分伤员会遗留程度不同的残疾。及早采取康复措施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身体的功能,减少残疾的发生,对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采取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原则。
下面介绍几种地震中常见创伤的早期康复治疗:
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
1.局部伤口合并感染:采用紫外线、超短波局部治疗,可消炎及促进伤口愈合。
2.促醒治疗: 严重的颅脑损伤常伴昏迷,应根据病人喜欢的名字、兴趣、爱好和憎恶与病人多交流,让病人听喜爱和熟悉的歌曲、音乐和广播等。
活动及按摩肢体和快速擦刷、拍打、挤压、冰刺激患肢皮肤,对大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还可利用一些不断变化的五彩灯光刺激视网膜、大脑皮质等。利用 针灸刺激头部和躯干的相应 穴位如感觉区、 运动区、百会、人中、合谷、内关、三阴交、涌泉、十宣等,促进认知和 运动功能的恢复。
3.保持良好的体位:让病人处于感觉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挛缩的体位。要定时翻身、变化体位,预防压疮、肿胀和挛缩。可使用气垫床、充气垫圈,预防压疮的发生。
4.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每次翻身时用空掌从患者背部肺底部顺序拍打至肺尖部,帮助患者排痰;指导患者做体位排痰引流,预防肺部感染。
5.尽早活动: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练习,循序渐进。可应用起立床对病人进行训练,逐渐递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渐适应,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防止骨质疏松、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
6.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增强肌张力、兴奋支配肌肉的运动或感觉麻痹的神经,以增强肢体运动功能。
7.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有利于减轻继发性损害,促进脑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造成截瘫伤员的早期康复
当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基本平稳、脊柱稳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预防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及时处理并发症,为今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
1.体位变换: 卧床时应注意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定时变换体位,一般每 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皮肤溃烂。
⒉关节被动运动:对瘫痪肢体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每天1至 2次,每一关节在各轴向活动 20次即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
3.早期坐起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 (伤后 /术后1周左右)开始坐位训练,每日 2次,每次30秒到2个小时。开始时将床头摇起30度,如无 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维持继续训练。
4.站立训练: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无体位性低血压等 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站起立床,从倾斜20度开始,角度渐增,8周后达到90度,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降低起立床的高度。
5.呼吸及排痰训练:对颈髓损伤呼吸肌麻痹的患者应训练其腹式呼吸,咳嗽 、咳痰能力以及进行体位排痰训练,以预防及治疗肺部感染,促进呼吸功能。
6.大 、小便的处理:脊髓损伤后1至2周多采用留置导尿的方法。每天进水量达到2500至3000毫升,并记录出入水量。之后可采用间歇清洁导尿术。便秘可用润滑剂 、缓泻剂及灌肠等方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