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灸法简史 |
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 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早期只有钻木取火的“木燧”,后来则有照日取火的“金燧”。周代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规定,政府还有专门取火的官员,分季节为人民提供新火种。古代不同的取火方法曾给当时灸疗选用火源以一定影晌。如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疗不宜用八木之火,而宜用“阳燧”从太阳取火。 |
|
|
|
灸法补泻法 |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阳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
|
|
|
灸法的操作要求 |
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指适应病证,这在上节中已作说明,在中下篇更有具体介绍;灸法的取穴组方,其普遍规律在一般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其具体例子亦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故本节不作赘述。下面重点谈谈后面两条。 |
|
|
|
灸法的作用 |
如上所说,灸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又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同时,对灸法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 |
|
|
|
灸法概述 |
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 |
|
|
|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疏肝利胆 |
中医认为,肝通过通调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等来实现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的功能正常时,疏泄正常,肝气条达,血流顺畅,人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表现为郁郁寡欢、急躁易怒、肝火旺盛。肝主藏血,可以储存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人处于安静休息时,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在肝脏储存,在机体活动时,肝脏又把储存的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供各器官使用。胆有储存和排泄胆汁的生理功能,肝脏所产生的胆汁,平时储存于胆,人饮食时,通过肝的疏泄作用将胆汁注人小肠,协助和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吸收和运化。肝与胆互为表里,胆附于肝。肝主疏泄,胆储胆汁,而胆汁的分泌排泄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就能充分地排泄和发挥作用,胆汁排泄无阻又能保证肝的正常疏泄,两者联系十分密切。 |
|
|
|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宣肺降气 |
肺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主气,朝百脉,主血行,通调水道。肺主气包括呼吸之气和一身的真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吸人的清气(新鲜空气)及排出的浊气(人体内的废气)在人体的肺中进行气体交换,不断吐故纳新,调节着气机的升降出人,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此外脾吸收食物中的谷气,以及肾中的精气共同合成“真气”,它们是人体生存的重要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它们的生成、输布与调节也主要靠肺,因此有“肺主一身之气”的说法。肺还与脾、肾、膀胱等脏腑一起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肺对水液的代谢是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宣发作用使得体内的水液输布到全身各处,其中一部分从皮肤排出,肃降使得无用的水液下输于膀胱,排出人体,肺对水液的代谢,称作“通调水道”的作用。肺的功能异常或外邪侵人于肺,则肺的宣发质降、通调功能失职,在呼吸、水液代谢等方面出现呼吸无力,少气短气,气逆咳嗽,小便不利,痰饮水肿等症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