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健脾和胃 |
饮食物是靠脾胃来消化吸收的,中医学中有“脾胃为后天之本”说。所谓固本,也就是指增强脾胃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脾胃是营卫气血的发源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养,均依靠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的供养。 |
|
|
|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养心宁神 |
心为人体五脏之一。心具有主血、主神的生理功能。由于心气的推动,血液在人体内循环、周流不息,把营养物质输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神。神的正常功能的发挥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于心气推动而运送的血液来供给的。心的功能正常可以保证人的大脑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其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同时可以使人的面色红润光泽,保持和显示出正常生命的活力。而心的功能不足,心血亏虚,就会出现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等,表现出面白少华、心悸气促、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 |
|
|
|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按摩补气养血 |
气在中医认为是生命之本,《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气又是人们生命活动之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体的气总称为真气。 |
|
|
|
按摩补益的临床应用之按摩养神 |
许多按摩方法具有养脑益智,调养精神的作用,这里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按摩头颅、颜面、颈项及前额等局部,具有显著的安神益智的作用。 |
|
|
|
络穴 |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络脉,并有一络穴,沟通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在躯干部又有任脉络(鸠尾)散于腹,督脉络(长强)散头上,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胁。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及相关部位的病症。元代窦默《针经指南》说:“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同治。” |
|
|
|
郄穴 |
郄,意指气血深聚的空隙处(“郄”是“隙”字的异体)。郄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经》。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郄穴,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在下肢也各有一郄穴,合称十六郄穴。近人常把它列作治疗急性病痛和压痛检查的要穴。 |
|
|
|
按摩补益的常用手法 |
按摩补益,手法十分重要,能否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按摩的手法,对按摩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按摩的手法很多,用按摩补益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最基本的按摩手法。 |
|
|
|
交会穴 |
交会穴是指位于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经气相交会合之处的穴法,简称“会”。早在《内经《中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述,如《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针灸甲乙经》较为全面地记载了全身交会穴94。以后《素问》王冰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奇经八脉考》等书又有所补充。其中认识比较一致的,头部交会穴39穴,胸腹部交会穴33穴,背部交会穴17穴,四肢部交会穴9穴,计有98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