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0月17日讯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各种心脑肾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较大,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加较快,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调查表明,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比1991年增加了31%(增加7000万人),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有1.6亿。根据目前的资料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29.2%的成年人患高血压,也就是15.6亿患者。勿庸置疑,高血压是长期以来世界上大多数人心血管病死亡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将会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有非常显著的益处。
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包括利尿降压剂,如氢氯噻嗪、速尿;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α受体阻滞剂苯苄胺;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等。近几十年以来,新的降压药物更是层出不穷。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最具经济效益、疗效最好的药物,是广大临床医生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循证医学取代个人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前,医生在临床上的用药决策基本上都是源于个人经验。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学博士Archie Cochrane经过大量的工作分析发现,只有不到20%的临床诊治措施证明是有效的。1972年,Archie Cochrane提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证明的、有明显效果的医疗 保健措施。
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蓬勃开展起来。1990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邀请Lanchester奖获得者David eddy撰写临床决策系列文章,并为此开辟了“临床决策,从理论到实践”的专栏展开讨论。David在“Practice policies: where do they come from?”一文中首次提出“Evidence-based”(循证)一词,并指出,“医疗决策要以证据为基础,且要对相关证据进行甄别、描述与分析”。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加拿大克玛斯特大学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并在2000年再版的《循证医学:怎样实践和讲授EBM》一书中将循证医学定义为:“谨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意愿和价值,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病人的处理方案”。
|